第15部分(第2/4 頁)
、漁輪、機帆船組成的戰船團,小批小批地分散停泊在半島各處錨地上。錨地披滿青枝綠葉,地道的江南景緻。
張愛萍隨在馬冠三身後,踏上了一艘美式LCM登陸艇。登陸兵搶灘登陸全靠它來開路。在艇上,張愛萍像個熟練的水手,嚴格地檢視了駕駛艙、發動機和船頭燈上的防水玻璃罩,檢視了所有的導航儀器、通訊裝置和作業系統。他從前艙到後艙,從艙內到艙外,把艙壁和甲板撫摸叩擊了一通,他發現新噴的暗灰色防鏽漆,將這條登陸艇打扮得煥然一新,艙壁和踏板都洗刷得乾乾淨淨,眉頭上蕩起一個歡笑:“難為工人師傅們的一片真情,把登陸艇打扮成了個出嫁的大姑娘啊!”
他望見艇艏上那張緊閉著的鐵門,便鑽到大鐵門後面那挺重機關槍的擋板下面,亮起一雙近乎苛刻的目光,對機槍進行嚴格的檢查。他拍著槍筒問馬冠三:“這艇新安的重機槍,你們讓射手試射過嗎?效果怎樣?”馬冠三翹起大拇指回答說:“呱呱叫,非常滿意。”張愛萍又問:“搶灘靠岸前放下大鐵門,戰士們從艙裡往外衝時,妨不妨礙這機槍的射擊?!”馬冠三放開大嗓門笑出聲來:“老首長,你就放心吧,哪會有那樣的事情!”
張愛萍回應了一聲:“那就好。”
可他的那隻大手掌還緊貼在槍身上,不肯放開。他對這挺新架設的重機槍,有說不盡的關心和愛心呢。
在登陸艇的大鐵門頭上新開個重機槍射孔增添一股重機槍火力來掩護登陸戰士衝鋒,是張愛萍出的一個大主意,是他在上海造船廠同工程師和老工人師傅們共同考較出來的,算是個大膽的技術革新了。
前一年的9月,張愛萍、王德、陶勇曾在一塊計算過,按照登陸一江山島的作戰計劃,第一撥登陸部隊是3個加強營,每營4個加強連,一個連4個加強排,每排由50名重灌備的登陸兵編成,一個加強排為一個獨立的戰鬥單位,用一艘登陸艇運載搶灘登陸。按照這個定額來合計,第一撥部隊共需要登陸艇54艘。第二波登陸部隊是一個加強步兵營,加上直接瞄準火炮群,再加上擔任運輸救護的船隻,總共需要125艘機帆船或者鐵殼漁輪。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營的總預備隊,也要船來運輸,這樣一個數目,在當時,簡直大得駭人。實話實說,堂堂華東海軍司令陶勇的全部家當也不過美式登陸艇40艘,可供安裝火炮的鐵殼漁輪也才19艘,這樣的區區小數,同計劃上的要求,差了老大一截呢!張愛萍命令軍區裝備處,將全軍區各軍、各省軍區、各海軍基地、各公安師所有的登陸艇、魚輪、機帆船調集起來,供海軍使用。陶勇把這批船隻收集來,一檢查,又來向張愛萍提出:這多船,沒幾艘中用的啊!張愛萍跑去一看,不由得叫了聲:“糟糕!”
這許多船,不單型別複雜,效能不一,人手不齊,有的缺少導航裝置,有的通訊故障嚴重,有的武器裝備不全。張愛萍問陶勇該怎麼辦?陶勇說只有拿到大工廠去進行脫胎換骨修理這一條路了。我們海軍的修理廠是辦不了的啊!
檢視過登陸艇後,馬冠三又領著張愛萍向停靠著喀秋莎火箭炮的深水灣走去。
張愛萍一進水灣,遠遠地便望見那12門蘇式M-13型火箭炮,悚然聳立在6艘鐵殼漁輪的甲板上。一排排粗大密集的炮管,雄踞在碧水藍天下面,好不威風。
這12門“喀秋莎”,是從朝鮮戰場上緊急調回國趕來參加解放大陳島戰役的。它們先由火車運到上海,又用大卡車牽引到了海軍碼頭,在碼頭上由“老吊”吊到漁輪的前甲板上,然後由最有經驗的電焊工將炮底盤固定在前甲板上。這個“俄國姑娘”──可愛的“喀秋莎”本來是陸軍在陸地上使用的一種大面積殺傷性武器,這會,卻坐上大漁輪到海上來逞威風了。
這幾門“喀秋莎”是張愛萍向總部特地申請來的,他想利用它大面積火雨鋼風將一江山上頑固死守的敵人狠狠掃蕩一頓。“喀秋莎”運抵上海時,張愛萍帶著參謀和登陸兵指揮員們到頭門山、高島物色發射陣地,這時才發現這許多處所沒一處是合適的,有的距離過遠,超出了火箭炮的有效射程。有的陣地狹窄,道路不平,火箭炮難以機動執行。張愛萍同陶勇商量,經過專家們論證後,便決定改裝成了跨越陸海軍作戰的火箭炮船。
火箭炮裝上漁輪後,那些習慣在陸地上發射的火箭炮手們心上又起了波濤:火箭炮船在長江口外的風浪中搖擺,許多人便嚷著“頭暈”,不少人口吐黃水,水米不沾牙,有的叫喊雙腿發軟,在甲板上站立不穩,更沒力氣去給火箭炮裝填炮彈了。有人把這多情況反映到陶勇面前。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