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同陳誠來到了他的書房,進行密談。
蔣介石交代陳誠:同美國的“協防”條約談判,要力避僵局,要取靈活態度,對美方堅持的“協防範圍只包括本島和澎湖,不應將金門、馬祖、大陳諸離島列入在內”這一點,外交部,駐美大使在談判中可以取低姿態,表示讓步,可以滿足美方要求,以求得“條約”能夠儘早簽署為惟一目標。
蔣介石這一回採取讓步的姿態,令陳誠、蔣經國大感吃驚。畢竟這是談判中實質性的一條,是已經僵持了多日,“寸步不讓”的一條啊,而今,怎麼說退便退了呢?
蔣介石並不理會他倆的驚疑困惑,沒做進一步的解釋,更沒有揭示自己心上的那條底線,只給了他倆一個神秘莫測的哂笑。早年的“智囊”“文膽”戴季陶說過“國人黨人只需要最高領袖一個頭腦思考,吾輩只需信仰躬行”。在戴季陶這個教義薰陶下的陳誠和蔣經國當然不再深思深問,只有躬行實踐了。
蔣介石還決定派兒子蔣經國再一次去大陳督察,要求劉廉一加緊完成一江山島防禦工事,督察加強官兵的軍事訓練和心戰準備,下一次*再來進犯,必須做到能堅守三個月以上。要訓導全體官兵,務必牢記:“只要做到了這一條,一切都會有辦法的……”
蔣經國偕同美國顧問麥克裡上校和心戰部主任王升一行人,又一次來到了大陳島。
拂曉時分,大陳防衛區司令劉廉一,陪同蔣經國一行人來到大陳灣軍用碼頭,登上一艘油漆一新的炮艦,趁著海上初起的大潮,奔一江山疾馳而去。
炮艦在一江山島東面的向陽礁停靠下來。向陽礁沒有碼頭,只有一大塊平臺似的石板,供艦艇人員上下。蔣經國雙腳一踏上石板平臺,便受到了一江山島防區司令王生明上校領著他的副手王輔臣,還有美國西方建築公司的總經理和幾位工程專家的迎候。蔣經國一見王生明,不待劉廉一介紹,便親親熱熱地呼叫:“噯,王上校,我們的克難英雄……”
蔣經國再上一江山(2)
王生明渾身挺得像一尊石碑,右臂彎曲成了個大鐵鉤,嵌在大蓋帽簷前,向尊敬的蔣主任行了個標準的軍禮。
蔣經國將王明生的手臂抓過來,按在胸前,按得緊緊地,連聲笑道:“辛苦了,辛苦了,諸位守島將士辛苦啊!”
蔣經國待人的作風,依然是在蘇聯紅軍養成的那一套。他生性好客,尤其敬重他在政治部主任期間大力倡導和培養出來的“克難英雄”。一年前,王生明在臺北警備部隊任副師長時,參加了國防部舉辦的“克難英雄大會”,在受到蔣介石接見後,又被蔣經國邀到家中作客,“便飯招待”。應邀參加的還有空軍飛行員、海軍艦艇的水兵和潛水偵察英雄、炮手。
蔣經國在家裡不戴軍銜,不穿軍服。只一身平頭百姓打扮,他不向“克難英雄”訓話,不行軍禮,只在客廳裡隨隨便便地坐滿一圈,海闊天空地聊天,還忙著攝影、乾杯,直弄得滿座春風,歡聲笑語。這個近乎百姓人家充滿溫馨氣氛的聚會,給王生明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此刻,王生明在自己守衛的前線陣地上,迎接他的蔣主任親臨視察,內心當然格外激動,格外自豪了。他喜顛顛地闊步前行,引著蔣經國一行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岩石小路,向北一江山島的制高點──203高地走去。
站在203高地,放眼一望,那環繞在北一江山島的三道戰壕,便輪廓分明蜿蜒盤繞地落進了蔣經國眼裡:“你們的工程進展得真快啊!難得,難得,太好啦!”
蔣經國講了句實話。他同國防部長俞大維初次來此時,這一江山島只不過是兩座光禿禿的小石山,島上只有一些簡陋的野戰工事,幾處供守島官兵住宿的茅草窩棚,軍官們也都擁住在美國製造的軍用帳篷裡面。5月間,父親乘“峨嵋”艦來視察時,這兩座小島上正忙著趕修工事,滿山上下盡是士兵的身影,到處都是亂堆的碎石,還有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給施工現場運送物資的船隻,小島上一片亂亂糟糟的情景。可如今,只不過兩個月時間,竟成了一座壁壘森嚴的要塞啊!這真令蔣經國欣喜不已。
劉廉一眼見蔣主任高興,便指著新構成的陣地來顯示他從美國參謀學院學得的現代軍事知識了。他報告蔣經國,他在這稜線、山腰和海岸三道抵抗線上,佈下了4層火力圈。他用大陳本島的榴彈炮,一江山島的山炮構成第一層火力圈,用來對付頭門山、田岙、鯁門島和漁山西側海面上出現的遠距離目標。第二層火力圈由戰防炮、機關炮組成,炮位擺在海島前沿樂清礁、黃岩礁、海門礁、西山嘴村這幾個突出部背後,專門對付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