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神地搜尋“太平”號蹤影的張愛萍等人,果然發現敵軍的“太平”號護衛驅逐艦沿襲往常的時間、路線徜徉了一遭。張愛萍當即命令:由定海調4艘魚雷快艇南下頭門山島海域,隱蔽設伏,張網以待。
然而,大戰前夕的情況往往瞬息萬變。在緊接著的連續幾天之內,敵艦卻忽然失去了行蹤,一直沒有再出來活動。張愛萍叮囑偵察部門和雷達站密切監視。
10月31日,一支解放軍海軍的護衛艦編隊,大搖大擺地出現在東海浩瀚的海面。
同樣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我軍動向的國民黨軍頭腦們,立即急切地召來情報部門的頭頭,詢問詳細情況。敵軍的雷達觀測人員回答:“熒屏清楚地顯示,*海軍有4艘護衛艦徑直向高島海域駛去,在那裡繞了一圈返航,沒有發現什麼其他疑點。”
國民黨軍隊的頭頭腦腦們如釋重負,深深地鬆了一口氣。但他們及其雷達觀測人員都萬萬沒有料到,就在此時人民海軍的6艘魚雷快艇,已經被拖帶進高島錨地。
原來,為了防止國民黨軍的雷達偵測,人民海軍利用護衛艦體積大大超過魚雷快艇的特點,用護衛艦舷側拖帶、掩護魚雷快艇,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這使得國民黨軍的雷達只能觀測到航行中的護衛艦,根本看不出與護衛艦同行的魚雷快艇。第31魚雷快艇大隊駛進高島錨地後,進行了巧妙的偽裝,耐心地隱蔽、潛伏了整整14天之久……
年輕的人民海軍成功地實施了“兵不厭詐”之計。
11月5日,戰機終於來了,當敵軍“永春”號炮艦出現在一江山島海面時,海岸炮兵連突然開火,炮彈如雨點般地飛向艦體,一會兒,敵艦帶著滿身的創傷撤出戰場。
與此同時,我空軍從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7日,共出動飛機260多架次,先後7次轟炸大陳、一江山、漁山等島敵軍事目標及停泊艦艇,共投擲各種炸彈1600餘枚,摧毀了敵軍部分防禦設施,毀傷敵艦船5艘。加上岸炮對敵島敵艦的轟擊,使敵人海軍艦艇喪失了行動〃自由〃。
1954年深秋,*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筆批示:
時機不可不抓,軍威不可不振,務安排近期於大陳至漁山列島之間對蔣艦實施打擊,併力求擊沉中型以上軍艦一至兩艘。不打則已,打則必殲,以證明我海軍之實力。
為了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奪取大陳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前指”進行了精心的謀劃。
要在海上作戰,首先須有渡海的艦船。
1954年11月21日,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陶勇在關於解放一江山島的作戰會議上,對軍區海軍艦船修造部的部長任秀生說:“秀生同志啊,你這個部長是專管船的。這次渡海作戰既然哪一條也離不開船,那就哪一條也離不開你們這個管艦船的部啊!特別是要馬上徵用一批民船,大概100條左右吧,立即將它們改裝成適合我軍航渡、作戰之用。我知道,民船多破舊失修,又徵、又改、又修,困難肯定比較多;更要把在修必用的艦船趕修出廠,在用的艦船條條都要檢查、修好,條條都要做到‘開得動,打得響,聯得上’……。時間只有兩個月,而且只能提前不能拖後!任務很重啊……可是,要知道,完成不好這個任務,就談不上攻佔一江山島!”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奪取制海權(3)
任秀生心中不由得一震。他暗自大致估算了一下,預計需要修理、改裝四五百條船。任秀生和部裡的同志們聞風而動,立即組織起“找船小組”來了個“千里尋訪”,沿江沿海地找,終於在華東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援下,僅用一個多月就順利徵用和改裝修理了原美軍留下的大型登陸艇(俗稱“大開門”)、一批美式LCM小型登陸艇(俗稱“小開門”)等各類艦船139艘。
張愛萍是在洪澤湖和長江上打過仗的將軍,自然懂得戰船對水上作戰的意義。當年第10兵團在登陸金門島的作戰中,因輕視船隻準備以致造成全軍覆滅的慘痛教訓,更是時刻啃噬著他的心。如今,他聽了陶勇報告的情況,知道找大廠修理是件頗麻煩的事,便親自到上海去求援。
張愛萍原是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駐上海吳淞時,同市委、市政府、各大公司、大工廠都關係密切。當此火急火燎時刻,由他出面去上海求援,自然能得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利。
張愛萍趕到上海後,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親自接見。這位鼻子明顯較大的“一路諸侯”呵呵大笑著說:“哎呀,我們的張大司令、詩人將軍駕到,必有大事吩咐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