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憑一紙空文豈能防?
憶昔諾曼底,
西西里島,
沖繩大戰,
何須鼓簧。
“固若磐石”,
陡崖峭壁,
首戰奏凱震八荒。
英雄贊,
似西湖競渡,
初試鋒芒。
15時許,張愛萍對參謀長王德說:“你在這裡指揮,我去一江山島。”
王德不禁愕然。此時一江山島上的戰鬥正在激烈進行,有的地方還在白刃格鬥,怎麼能讓主帥前往呢?忙對張愛萍說:“要去我們去,您現在不能去!”
“為什麼?” 張愛萍問。
“現在去太危險了!” 王德實話實說。
“你們去就不危險了?最大的危險已經被我們的登陸部隊承擔了。走!”說話間,張愛萍已經跨出指揮所,躍上了炮艇。
海風裹著濃烈的火藥味撲面而來。島上硝煙瀰漫,並不時傳來陣陣槍聲。張愛萍帶著參謀袁仲仁從樂清礁攀巖上島。
戰鼓催人,殺聲震天。英雄行為是鼓舞人心的旗幟。指揮員的振臂一呼,往往能使膽怯者成為勇士,懦弱者變得堅強。
在一個斜坡上方,張愛萍發現一名戰士平臥在血泊中,兩隻手抱著*器直指前方,前方的地堡呈現出被烈焰焚燒的痕跡。顯然,這名戰士是在發射*器的剎那間中了敵彈。張愛萍心裡一陣痛楚,蹲在戰士的身邊把他揚起的軍帽向下拉了拉,又擦了擦他臉上的塵土,調來副擔架將他抬下陣地。
一江山島上的敵軍工事非同一般,堅固、隱蔽、密集,這是在其他戰場上未曾見到的,難怪美軍顧問炫耀它是美國造的“鋼鐵堡壘”。
在肅清坑道、洞穴頑抗之敵的戰鬥中,火焰噴射器發揮了特殊的作用。這種兵器雖然結構並不複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應用是很多的,尤其在海島、山地、坑道、洞穴、叢林等處的作戰中作用更為明顯。據統計,攻佔一江山島的戰鬥中不包括步兵火器就約使用鋼鐵600噸,但沒有一座地堡、坑道是炮彈、炸彈擊毀的。因為地堡、坑道面積很小,空軍炸彈很難直接命中,海軍及海上炮火,由於晃動性大,也很難直接命中,就是命中了也僅是震動一下。由於地堡一半在地下、坑道大部在到下,震波的擴散不易對人產生多大損傷。因此,火焰噴射器就成為攻克地堡、坑道、洞穴、叢林等的關鍵兵器。
在攻打一江山島的戰鬥中,到處都能見到屍體狼藉,硝煙瀰漫。
槍聲不時地從各個方向傳來。張愛萍若無其事地巡視部隊,他要求部隊儘快肅清殘敵,迅速轉入防禦,以防敵人的反撲。
在高炮部隊,張愛萍發現指戰員們正十分吃力地把三七高射炮往山上拉,忙跑步過去靠上炮身推了起來,一直跟著推到了山上。
在203高地,他看望了首先登上一江山島的主攻團指戰員,代表總部和華東軍區向他們祝賀勝利,並要求指戰員們既要抓緊做好戰後工作,加強防禦,同時也要注意休息好;儘快把傷員送後方醫院治療。在場的幹部戰士們無不深受感動。
據當時擔任主攻團副團長、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戰鬥英雄毛張苗回憶:“張愛萍等‘前指’首長親自登上殘敵尚未肅清、零星戰鬥仍在繼續的海島戰場,給全團指戰員帶來了巨大的鼓舞。那時,部隊中快板詩很流行,戰士一邊挖工事,一邊編順口溜。我記得有首戰士詩是這樣寫的:
再試鋒芒(3)
將軍來島上
戰士真歡暢
三軍插翅飛
一江春潮漲
將軍來島上
美蔣著了慌
且慢‘賠老本’
先還家鄉賬
蔣介石的老家在浙江省奉化縣。敵人逃離大陸後,一直竊據在我浙江沿海的島嶼,搶劫來往商船,殘殺漁民,血債累累,所以戰士們要他‘先還家鄉賬’。”
在巡視途中,張愛萍和“前指”的其他指揮員看望了正在後運的傷員。他們仔細地向醫務人員詢問傷情,稱讚戰士們打得很好,為人民立了大功!安慰傷員們安心養傷。還特別叮囑幹部一定要處理好烈士們的後事……
夕陽西下,絢麗的晚霞為一江山島和浩瀚的大海鍍上了一層紫金,一隻只海鷗在躲過了戰火之後,開始伸開翅膀在海面上翱翔。
銀色的戰鷹在藍天巡邏,幾支長長的俘虜隊伍在解放軍戰士的押解下,走向岸邊停泊的艦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