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不知道咧。不過我聽我哥說,今年比前兩年好,多產了好幾百斤糧食呢。想來應該不會很少。”
“我不管了。反正今年的新米下來後,我非得煮上一大鍋白米飯,好好吃一頓純的白米飯不可。”
番薯、土豆、玉米這些高產的農作物,時常被當成口糧。所以在沈家窪村,甚至可以說在江南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家裡,一年到頭多數時候都是將番薯、土豆、玉米等雜糧摻在稻米里一起食用。沒辦法,誰讓現在還是計劃經濟,而且還是憑票限量供應的計劃經濟時期咧。
“恩。回頭我們隔一天吃一頓純的白米飯。”趙清茹初來乍到時,確實對摻了番薯土豆玉米等雜糧的雜糧飯挺新鮮的,可新鮮勁兒過去後,即便每天換著法子粗糧細做,也提不起太大的食慾,反而惦記著那白米飯,想著曾經吃過的各種美食。說白了,還是因為這個時期,肚子裡油水太少了。
“我也就一說。真若這麼吃,可挨不到下一次分糧。”呂迎春雖說是個吃貨,卻也不是那種不知分寸的人。最起碼呂迎春還記得現在吃的口糧是村裡暫時賒欠給她們三個的。趙清茹有嫡親大哥貼補,相信這次分糧就能還清從村裡借的口糧。
呂迎春其實也已經想好了,即便今年還不了饑荒,來年她也準備多賺點兒工分,將欠村裡的那些口糧給還了。所以煮上一大鍋白米飯,美美地吃一頓,也就是想想而已。與呂迎春好歹也朝夕相處了一段時間的趙清茹又怎會揣摩不出呂迎春的那點子心思。
從沈家窪村到清水湖水庫碼頭這一路的山路並不好走,正式出發後,趙清茹呂迎春以及田學家被安排在了一處,田學家在前頭拉,趙清茹跟呂迎春在後面負責推。也就最初時趙清茹跟呂迎春還有心情聊天,沒過多久便既沒心思也沒力氣聊天了。
說起來這次運糧是上回搭乘沈老頭駕馭的那騾馬車進村後,趙清茹四個第一次出村子上鎮上。上回坐著騾馬車走山路,都花了三刻鐘。這次出村全靠十一路,而且還得推著木板小推車,足足花費了一個半小時。這小命是果斷去了一半。
035還是出事(二更)
追其緣由,主要一個原因還是因為這路實在是不好走。就跟月球表面似的,三步一個小坑,五步一大坑,還有子母坑,連環坑……這般難行的山路,這會兒只是出行不便,等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那便是沈家窪村村民發家致富的一大阻力。
這段時間正好是各村各鎮往糧站上交任務糧的日子,沈家窪村跟清水湖村,同屬於大塘鎮,又都在清水湖水庫這一頭,沈家窪村組織村裡的鄉民跟知青上交今年的任務糧時,正巧趕上清水湖村也選擇同一天上交糧食。
於是,兩方人齊刷刷地在清水湖渡頭這邊相遇了。
沈家窪村跟清水湖村之間要說距離還真不算太遠,彼此間不說全都認識,差不多也多是瞧著眼熟,算起來還都是拐著彎的親戚。這不,兩邊人一碰面,乘著大渡船還沒到岸,便七嘴八舌地聊開了。
“喲,今年你們村這是咋的啦,夠晚的。”說話的無疑是沈家窪村這邊的一位大嬸。雖說每年沈家窪村都是八點不到便推著木板小推車從村子出發,架不住這一路的山路不好走,等到沈家窪村這邊趕到清水湖水庫的渡頭,最快也得一個小時九點多。而清水湖村本就距離水庫渡頭不遠,自然兩村人難得能像今年這般好運氣地湊到了一處。
“嗨,別提了,出事了。”
“啥?又出啥事了?”
“你是不知道,昨兒村裡有三個知青大晚上的不睡覺,偷偷地跑水庫下網撈魚。結果船翻了……”
“人沒事吧?”沈家窪村的某大叔在一旁插嘴問道。
“咋會沒事?裡頭那個女知青倒是運氣好,被救起來了,另外兩個男知青就……”說話的是位上了年紀的大爺,敲了敲手裡的長煙杆子後,長嘆了口氣,繼續道,“這不村裡知道後,就趕緊組織人下水打撈。可這水庫那麼大……”
“哎~這爹孃要是知道了,只怕要哭死了。”
“可不是,作孽喲。”
……
趙清茹呂迎春跟田學家三個人負責的木板小推車原本排在中間,後來在運送過程中後繼無力,落在了最後。雖說沒掉隊,卻也落下了好長一段距離。等到趙清茹三個咬牙追上大隊伍沒多久,大渡輪差不多也快靠岸了。自然也就沒能在第一時間裡知道這事。
大渡輪負責清水湖村以及沈家窪村村民進出,一年到頭除了每月逢十趕集日,也就是每年兩次兩村子上交任務糧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