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更不是過去的歷史,而是他們共同創造的未來。”換言之,許多人尤其是黑人與年輕人對奧巴馬的支援,也同樣飽含著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像奧巴馬一樣,他們也相信:夢想可以超越種族和膚色。而夢想,也許就起飛自當下的選擇中。
奧巴馬連續不斷的勝利也使得大選的氣氛在不斷“改變”,2008年2月27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來自佐治亞州的聯邦眾議員約翰·劉易斯宣佈,放棄支援希拉里,轉投希拉里對手奧巴馬陣營。劉易斯在俄亥俄州、得克薩斯州兩個大州舉行民主黨預選6天前宣佈“倒戈”,使希拉里岌岌可危的選情雪上加霜。對此,希拉里當天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說:“決戰時刻,誰支援我們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我們展示了什麼,我們擁有怎樣的經驗和資質,這才是選民要判斷的事情。”
美國是個開創奇蹟的國家。奧巴馬做總統,對於八年來情緒低落的選民,永遠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奧巴馬一聲“求變”,確實無比動人。
第一節 “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2)
2“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奧巴馬在競選機會中喊出的另一個深得人心的口號是“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在正式宣佈參選的演講中奧巴馬說:“我們能打造一個更有希望的美國”,“在林肯呼籲結束分裂、團結一致的老議會前,希望和夢想仍在延續。”
奧巴馬說:“我們能吸引獨立人士和共和黨選民。克林頓參議員(希拉里)不能。”“我們是未來之希望。”“我們能重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個口號在初選中大獲成功。在奧巴馬的競選現場,有不少年輕人像參加搖滾音樂會那樣蜂聚在舞臺前,忘情地跟著他喊“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口號。有年輕人因興奮過頭而在舞臺前昏倒。奧巴馬陣營組織了一個醫療義工團隊在###中隨時待命搶救那些暈厥者。每當有人暈倒,奧巴馬會中斷演說,到昏倒的選民面前參加搶救,等這位選民醒來,全場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使得奧巴馬的競選###猶如福音佈道大會。
藝術家也很快把奧巴馬的競選口號寫成一首歌,歌名就叫《Yes We Can》,整首歌是在奧巴馬的演講基礎上配樂後,再由眾多歌星演繹的,更給這位黑人領袖的演講賦予了新的生命。一位網友說,奧巴馬競選的意義已經不是當選美國總統這麼簡單了,他代表著黑人力量的崛起,代表著美國的中、下層人民,這場戰爭超越了膚色、種族,是一場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較量。
“是的,我們能”也在網路上大熱,YouTube網站有個“是的,我們能”的影片已有數百萬點閱量,還有一個網站取名“奧巴馬是彌賽亞?”,奧巴馬在合成的照片裡面站在天梯上,宛如耶穌,頭頂閃爍著神聖的光環。
有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說:“無須深入研究,只要隨便聽幾場奧巴馬的演講,就可以輕易發現奧巴馬的演講模式。”他說,奧巴馬的演講一般這樣開始:
奧巴馬:“未來……希望……改變……改變……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然後臺下一塊喊:“是的,我們能!”
奧巴馬:“……他們所說的完全不真實……改變……改變……現在,我們看到了巨大的改變……”
臺下一塊喊:“我們一定會改變!”
以上迴圈5至8遍。接著:
奧巴馬:“……我們相信改變。”
臺下一塊喊:“耶――”
演講結束。
最後,這位業餘研究者說:“政客的作用在於把大家聚在一起喊,關鍵是大家一起喊,而且喊得高潮迭起。至於怎麼改變,那就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或杜克大學桑福公共政策學院那幫冤大頭的事情了。”
。 想看書來
第二節 “奧巴馬真帥”
1奧巴馬的“總統相”
巴拉克·奧巴馬兼有泰格·伍茲式的跨文化魅力,以及約翰·肯尼迪式的年輕魔力。這位47 歲的黑白混血參議員身上擁有的某種東西,很容易讓人忍不住拿他和肯尼迪兄弟、比爾·克林頓,甚至羅納德·里根作一番比較。在2006年10月出版的《芝加哥論壇報》中,牛頓·邁諾就將2008年奧巴馬的總統競選與1960年約翰·肯尼迪的成功競選相提並論。奧巴馬和肯尼迪還確實有一點緣份:奧巴馬在參議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