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部分(第3/4 頁)
身材高高瘦瘦。一雙眸子裡閃爍著精明的光彩。費虛也是歐耀庭收養的孤兒,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負責渤泥城的事務已經有一年多,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歐家在渤泥地區的數十家橡膠種植園,一百多家農場,十多個採礦點。二十餘家工廠企業井井有條,創造的產值多達千萬,是歐耀庭非常看好的一今年輕人。
跟在二人身後的,是盧開明的助手鄭鈞和洪興社駐渤泥堂口的堂主風致和,再後面的則是隨行的警衛和當地堂口的洪興社成員。大家在練營的時候幾乎都彼此認識,此番久別重逢說說笑笑,好不快哉!
盧開明此來,主要是為了籌措安毅華北抗戰所需的糧食,再一個就是集團公司步步壯大,對原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如製藥廠生產奔寧的金雞納霜、汽車廠所需的橡膠原料、合金廠的錫鎳等原料,都需要從南洋的富集產地大量購進,攤子越來越大企業越來越多的歐耀庭集團企業已經無法兼顧,盧開明非常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在歐氏集團的協助下進一步開拓南洋市場,從而擴大自己南華集團的經營面,步步壯大。
說起糧食緊張可能很多人會奇怪,從美國運來的糧食到哪兒去了?原來這些年從美國收購的廉價糧食雖然源源不斷運往中國,但由於華夏大地天災**不斷,加之兵災連連,每次送抵的糧食總是很快便被瓜分一空,這次長城抗戰消耗巨大。安毅不得不想辦法另闢貨源,加之盧開明有心做出一番事業,於是便有了這次出行。
走了一段,盧開明發現渤泥的發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沿途所見的民居大多是低矮的草房,道路兩旁零散地分佈著一些手工作坊,不時可見農民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耕作。盧開明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田地裡大多是一些經濟作物,如咖啡、茶葉、香料等,只是偶爾才可以見到一些稻田。
似乎是發現了盧開明的疑惑,費虛解釋道:“盧大哥是對我們能否拿出五十萬噸糧食感到沒底吧?其實這麼一大筆糧食,放到前兩年肯定做不到,但現在卻有富裕了。前年九一八之後,隨著東北和長江、淮河流域洪災的難民大量湧入,婆羅洲和南洋其他地方的農業生產有了飛躍的發展。
“南洋的土著大多比較懶惰,由於這兒靠近赤道日照和雨水充足。一般一家人種植個一兩畝田地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所以誰也不主動開墾荒地發展生產,我們華人則不同,除了滿足溫飽外,還有更高的追求,所以這兩年南洋處處可見開山墾荒的情景,許多農場和種植園從無到有,只不過需要兩三個同時間。英、荷等殖民當局也樂於見到這種情況,畢竟經濟發展上去了。他們也可以大撈好處,所以對此一直是睜一隻閉一隻眼。
“就以婆羅洲為例,數年來安置了大約八十多萬人口,全島在我們歐氏集團的幫助下,新開農場三千二百一十八座,種植園四百六十七家。從北到南連成一片,如今用魚米之鄉來形容也不為過。你所見到的這港口一帶大多是鹽鹼地,土地貧癮,所以才會有諸多疑問,等進了渤泥城再出城,就可以看到我渤泥的大好風光了。”
盧開明連連點頭:“這樣我就放心了。我看過婆羅州的歷夾,說來也奇怪,這個島物產富饒,明明是塊風水寶地,怎麼當年滿清會對獻上土地和名冊的本地華人政權不屑一顧呢?要是當初收下來,這兒也該是我中國領土了。”
費虛淡淡一笑:“就算收歸中國也保不住,君不見朝鮮、琉球、臺灣等地早已不在我中華懷抱,現在連東北都丟了,轉眼蒙古和華北也有危險。國家不富強,領土越多越讓人惦記,這也是我中華男兒的悲哀啊!”
盧開明嘆息一聲:“這也是我回國後,果斷跟隨司令的原因。縱觀中國上下,能清楚意識到國家面臨的危機並奮起抵抗的,唯有安司令而以這次我收購糧食為例。有幾人會為了國家民族自己掏腰包?難啊!”
費虛一臉的讚佩:“我家姑爺自然是沒說的,所以我們歐氏集團才會大痢已合各兄弟集團的業務,在許多方面提供方便,為的就是這個國家,為的就是飽受磨難的中華民族。”
就在兩人談話間,不知不覺地走近渤泥城門口,遠遠地就看到一群華人簇擁在一起,哭泣聲、議論聲不絕於耳。
一直跟在後面談笑風生的鄭鈞和風致和相視一眼,快步趕上盧開明和費虛,示意他們暫時留步確保安全。又交待跟上來的弟兄做好防範,這才大步向人群走去,幾分鐘後二人回到盧開明和費虛身邊,風致和簡單地介紹道:
“從東北移民到這兒的王老實一家不滿足於耕種的近百畝田土,又從歐氏家族的星華銀行貸款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