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其他的藝術形式,改編的作品往往都是“吃力不討好”,所以,根據金庸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現在被稱為“金劇”,普遍不如金庸小說原著。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指責編、導演人員不努力,不敬業,正像改編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也很難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一樣。很多“金迷”主要看的是金劇,而不是金庸小說。我建議這些朋友應儘量地接觸金庸小說原著。因為影視作品很難體現小說原著中那些深刻的文化內涵。金庸先生自己說過一句話“看到自己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彷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給人家打”。我也希望以後的“金劇”改編者,“打人家的孩子打得輕一點。” '15:22'
人民網對話錄(3)
'東瞧瞧西望望':不知道47樓207室的那幾位舍友現在過的怎麼樣了? '15:24'
'孔慶東':他們現在都過得非常好,比我寫那篇文章的時候過得更好了。不過其中有幾位朋友因為我的那篇文章,生活中經常受到騷擾。在此,我表示“洋洋得意”。 '15:24'
'若耶':孔教授是金庸的超級大FANS,哈,“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一半中國文學”,請問:孔教授,武俠頂下中國文學半邊天,他對您的作品產生了什麼影響??? '15:25'
'孔慶東':那是一句比較誇張的話,並不具有真理性質。當年我的同學,用這句話刺激我去讀金庸。後來我也用這句話,去“刺激”我的老師,這並不能說金庸或者武俠就能“頂下中國文學的半邊天”。應該這樣理解,沒有武俠的中國文學,肯定是相當不完整的中國文學。 '15:26'
'若耶':孔教授,記得在04年你寫的《口號萬歲》中,痛斥不良標語,您認為現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語和很多街頭標語,是否有所改善?? '15:27'
'孔慶東':在《口號萬歲》這本書中,主打文章就是那篇叫做《口號萬歲》的雜文。其實已經在各種媒體上流傳了四、五年了。該文剛剛發表時,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一些壓力。但是,我的一些批判性文章往往有這樣的“效應”,“壓力”過去四、五年,我的觀點就會成為全社會接受的一種觀點。當年批評我出言偏激的領導,當面表揚我說,“慶東這篇文章寫得好”。而且,《口號萬歲》一書出版後,雲南省等地方政府發起了“清除不良標語”運動。當時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希望這個運動不要五分鐘熱度”,我的擔心現在果然實現了。 '15:30'
'星空下的水妖':孔大俠,您剛才說喜歡趙敏。和我一樣,握個手吧!我也喜歡神仙姐姐,不知道您覺得趙敏和神仙姐姐有什麼一樣、不一樣的地方? '15:36'
'孔慶東':我不大喜歡“神仙”姐姐。所以只和你握一隻手吧。我更喜歡帶有人間氣息的人。 '15:37'
'confucius':請教嘉賓:堂吉柯德式的騎士文學在西方已經沉寂了幾百年。中國的武俠小說卻是如日中天。武俠作品在中國的常盛不衰,是不是和中國式的“精神勝利法”有關? '15:37'
'孔慶東':“騎士文學”是西方中世紀的文學型別,堂吉柯德的出現,終結了這種“騎士文學”。現在西方通俗文學的主體是推理偵探小說。它所發揮的文學功能,跟中國的武俠文學是相類似的。與“精神勝利法”並沒有必然聯絡。不過是用中西文化各自的方式去探討人性。 '15:40'
'星空下的水妖':你給金庸戴上了“民族形象設計師”的帽子,可王朔說金庸小說裡的人物見面就打架,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他認為金庸塑造了一群很不高明的中國人形象。你覺得呢 '15:42'
'孔慶東':王朔對金庸的那些評價,我們大家都很熟悉。這是王朔獨有的幽默調侃方式。其實王朔跟所有的名人恰恰是“一見面就打架”的關係。他用這種獨特的幽默,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非常好看的“名人搏擊秀”。其實金庸小說,超越其他一些庸俗的武俠小說之處,就是並非人物“見面就打架”,能說清楚的一定說得清清楚楚。裡面既塑造了許多很不“高明”的中國人形象,也塑造了不少“相當高明的中國人形象”,既有韋小寶,也有康熙;既有張無忌,也有張三丰。從某種程度上講,金庸小說是“傳統中國人形象大全”。 '15:43'
'金小鬥':孔大俠您好,你能談一談庸俗與通俗的區別嗎? '15:47'
'孔慶東':“庸俗”是一種審美品位方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