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內蒙古東勝縣附近渡過黃河,最後到達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築在山頭嶺上,一半路程修築在平原草地,從直道殘跡來看,路面寬達22 米。直道工程非常艱鉅,沿途開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後還沒能完工。
從邊陲牧馬到統一天下(8)
現在,登上子午嶺主脈的制高點,極目遠眺,只見群峰起伏,如同一條條游龍分趨各方,層巒迭翠,一望無際。兩千多年前,要在這樣的幾百里長的嶺上辨明地形,選定線路,修築一條貫通南北的道路,的確是相當不易的,這隻有在秦朝這樣大一統的國度中才能完成。對於東南沿海和嶺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秦始皇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戰略。南方的少數民族被稱為";越人";,是我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曾與周王朝有過交往。越人支族眾多,種姓繁雜,因此又稱";百越";。其中,";東越";分佈在甌江流域(今浙江溫州一帶);";閩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區、閩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帶);";南越";和";西甌";散居在嶺南一帶(今廣東、廣西)。這些越人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生產技術比中原地區落後。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曾";臥薪嚐膽";,異軍突起,吞滅強大的吳國,一度成為中原霸主。進入戰國時代,越人遭到楚國不斷蠶食最後被吞併。秦始皇滅楚後,降服了越族一些首領,建立了會稽郡和閩中郡,任命東越和閩越的首領為郡守。
全國統一之後,秦始皇派屠睢率領一支由流浪者、農民和小商人組成的軍隊,大舉進攻南越和西甌。秦軍分五路進入嶺南地區,遭到當地越人的頑強抵抗。秦軍進展緩慢,一時無法降服越人,以至三年不能解甲弛弩,長期處於戒備狀態,久而久之,給養供應發生了困難。為了保證攻打嶺南大軍的後勤供應,秦始皇命令史祿負責轉運糧餉。史祿繼承秦國興修水利事業的優良傳統和經驗,經過精心勘察規劃,巧妙地在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關鍵地段,即湘江和灕江源頭分水嶺上,修建了著名的靈渠。史祿為解決行船的難題,在靈渠上修建了36座船閘,分段控制水位,使船隻沿梯級上下,順利透過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把華中和華南聯結起來。這一條設計精巧、工程艱鉅的偉大航道,直到近代還在發揮它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在灌溉和發電方面繼續發揮效益,這不愧是水利史上的一大傑作。靈渠修成後,秦軍加強了攻勢,長驅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殺西甌首領。在秦軍強大軍事力量的打擊下,越人仍未屈服,他們逃入茂密的叢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於水戰等優勢,與秦軍周旋,搞得秦軍疲憊不堪,傷亡慘重,連主帥屠睢也喪了命。但秦始皇下定決心要平定嶺南,不斷增兵,終於在公元前214年徹底平定了南越,並在那裡設定桂林、象、南海三郡。
第二年,又遷徙50萬刑徒戍守嶺南,與當地越人雜處,共同開發南方地區。在攻取嶺南的同時,秦始皇派兵修築通往雲貴的道路,道寬五尺,稱";五尺道";。秦軍透過";五尺道";進入西南地區,迅速征服了當地少數民族,設郡立縣,委任官吏統治這一地區。經過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擴充套件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圖東臨大海,西至今甘肅、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內蒙古以及遼東,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帝國。 。 想看書來
秦帝國縱橫天下的秘密:鋒披天下的青銅兵器(1)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掃平了華夏大地上紛爭不已的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讚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
戰國晚期,隨著鐵製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開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這個階段,銅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別是在秦代,承戰國餘緒,仍較多使用青銅兵器,並在銅兵器的形制和製作技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
1974年春,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青銅劍、青銅鈹、銅戈、銅戟、弩機、箭鏃、銅殳等大量青銅兵器。戰國末年,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真的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答案是否定的,戰國晚期鐵製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為列國所廣泛使用、金屬工藝也未盡成熟;而此刻,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