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看到了國王⑩和審判國王的人、王后⑾和控告王后的人,吉倫特派⑿和科爾德利埃派⒀,溫和派和雅各賓派。等所有的人一個個掉下腦袋以後,整個法國對流血事件都感到了厭倦。
①督政府:法國熱月政變後成立(一七九五——一七九九)的最高權力機構,由巴拉斯領導。
②熱月反動政府: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九日(一七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丹東派,平原派聯合吉倫特派殘餘分子發動政變,推翻雅各賓專政,建立熱月黨反動統治,並於一七九五年十月成立督政府。
③七月十四日: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④十月五日和六日:一七八九年十月五日和六日,巴黎婦女舉行起義,迫使國王和制憲議會處於人民的監督之下。
⑤六月二十一日,一七九一年六月二十日,路易十六國王和王后從巴黎逃往國外,六月二十一日晚。在比利時邊境被捕,押回巴黎。
⑥八月十日: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逮捕國王。
⑦九月二日和三日:一七九二年九月二日和三日,由於當時被扣押在監獄中的貴族和姦細等鬧事,憤怒的群眾衝進監獄鎮壓了這些犯人。
⑧五月三十一日:一七九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二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派專政的革命政權。
⑧牧月一日:熱月反革命政變後,巴黎人民於一七九五年五月二十日(牧月一日)又舉行了一次起義,後失敗,從此巴黎人民群眾運動一賺不振。
⑨指路易十六(一七五四——一七九三):法國國王(一七七四——一七九三)。法國大革命中死於斷頭臺。
⑩指瑪麗一安託瓦內特(一七五五——一七九三):路易十六的王后,法國大革命中死於斷頭臺。
⑾吉倫特派: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代表大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集團。革命初期主張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反革命的熱月政變後,成為熱月黨骨幹之一。
⑿科爾德利埃派:又稱“人權之友社”。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激進組織之一,因社址設於巴黎科爾德利埃修道院而得名。主要成員有馬拉等。
⒀雅各賓派:又稱“憲政之友社”。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最大組織,首領為羅伯斯比爾,熱月反革命政變後被解散。
因此,法國又重新回過頭來,如果不是再需要王權,至少也希望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一個她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政府,一個可以為她而行動、在行動時允許她休息的政府。
這個他們模模糊糊嚮往著的政府,目前就是軟弱的、優柔寡斷的督政府,它眼下由以下幾個人組成:好色的巴拉斯①,詭計多端的西哀耶士②,正直的摩萊③,平庸無能的羅歇·迪科④和誠實的、但有點兒過分天真的戈依埃⑤。
結果是這個督政府外表不太莊重,內部極不安定。
誠然,在本書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在一七九六和一七九九年史詩般的戰役中曾獲得光輝勝利,有一時期由於施雷爾⑥的無能而被逼回到維羅納⑦和卡薩諾⑧,由於儒貝爾⑨的潰敗和陣亡而撤退到諾維⑩——又開始轉入了反攻。莫羅⑾在巴薩諾⑿打敗了蘇沃洛夫⒀;布魯納⒁在貝爾根⒂擊潰了德·約克公爵⒃和海爾曼將軍⒄;馬賽納⒅在蘇黎世⒆消滅了奧俄聯軍;庫爾沙科夫差點兒沒能逃掉,奧地利將軍霍茨和另外三名將軍被擊斃,還有五名被俘。
①巴拉斯(一七五五——一八二九):熱月黨首領之一。熱月黨統治時期任總司令,曾鎮壓巴黎貧民兩次起義。督政府成立後任督政官,拿破崙執政後下臺。
②西哀耶士(一七四八——一八三六):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家。熱月革命後加入督政府。霧月十人政變後,任臨時執政。波旁王朝復辟時流亡比利時,一八三0年返法。
③康萊(一七五二——一八一0):法國政治家,督政府成員。
④羅歇·迪科(一七四七——一八一六):法國政治家。原為國民公會山嶽黨議員。曾任霧月政變後之第三執政。
⑤戈依埃(一七四六——一八三0):法國政治家,一七九九年為督政府領導成員。
⑥施雷爾(一七四七——一八0四):法國將軍,原為奧地利人。
⑦維羅納:義大利城市。
⑧卡薩諾:義大利城市。
⑨儒貝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