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至此,談判全面破裂。
英法聯軍本已停滯的行動,因此次突發異變而加速起來。10日間便進入北京,對圓明園進行了令人震驚的搶劫。
28歲的奕訢
登場亮相,這位皇帝的親弟弟,此前因為在繼承皇位問題上與現任皇帝咸豐有過爭奪,是以一直被閒置。英法聯軍步步緊逼之時,咸豐皇帝作出的反應是在三易欽差之後北走熱河,臨走時終於任命奕
為“欽差便宜行事大臣”,接辦和局。
愛新覺羅·奕訢
由其生父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當時人稱“六王爺”,接手外交事務時並無任何經驗可談。他亦認為巴夏禮奇貨可居,試圖從此人身上開啟缺口,不僅為其承辦餚饌,更有重禮相贈。
巴夏禮曾經寫書給英法聯軍統帥稱:“恭邸人甚明白,中國相待亦好,暫緩攻城。”
事已至此,奕訢雖領命全權處理此事,仍需要快馬加鞭將和談進展送給熱河的咸豐。驚慌失措,上下不一之中,官員們竟將巴夏禮一行人員放行。當初扣得無理,現在放得荒唐。放回去的人質中,英人26名,死傷各半;法人13名,7死6傷。《泰晤士報》記者包爾貝更被大卸八塊。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丙 恭親王與總理衙門(2)
一方面是為了掩蓋搶劫圓明園的罪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給清朝當政者一個教訓,英法聯軍的報復行動隨即展開,此時還不忘發表一篇冠冕堂皇的佈告: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九月初五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懲罰之也。”
圓明園大火燒起,歷時三日,北京城西北角黑煙遮天。
巴夏禮的書信沒有起到應有之用,但卻刺激了主事者奕。巴夏禮最終寫信雖以中文書寫;但在旁邊有英文字數行。當時朝中無人識此英文;不知所寫何意。聽說天津有一廣東人黃惠廉識得英文;奕乃扎飭調京。經黃辨識;幾行英文只不過是巴夏禮的簽名及年月日。區區數行“夷字”;因朝中無人識別;一去一來;延宕多日;影響了戰和大局。
在和巴夏禮的交談中,奕深感不通外文之苦。於是遂有建議設立外交機構之念,於是上書咸豐,提議創設一個專辦“夷務”的外事機構,名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請“另給公所,以便辦公”。
正在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的咸豐皇帝將該奏摺批交議政王大臣討論,並於1861年1月20日密諭批准。在關於設立總理衙門的諭旨中,咸豐帝指派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管理衙門事務,由禮部頒給欽命關防,並通令選拔西語人才入署當差,獎勵八旗子弟學習外語。1861年3月1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東堂子衚衕的一個鐵錢局舊址內宣告成立。
英國學者芮瑪麗將之視為“同治中興”的標誌性事件。
從籌備人到正式辦公僅用了50天時間,在內憂外患國用拮据的條件下,這個昭示中外的國家機構,其門庭遠不及以往各衙署那樣鋪張奢華,整個籌建過程體現了簡樸與高效。在向皇帝報告工作進展情況的奏摺中寫到,東堂子衚衕舊有鐵錢局公所,分設大堂、司堂等,其大門是舊式住宅結構,如不改成衙門形式,外國人往來會晤,形象不夠壯觀,且有失尊嚴。除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因陋就簡稍做整理,較各衙門舊例大為裁減。據記載,衙署全部職員80餘人,每月的辦公經費僅有300兩白銀,院內門窗全是自己動手糊飾,這裡的辦事效率超過當時輔佐皇帝的中樞機構軍機處。
總理衙門因外國人入侵而設,其建立之初,實際是一個應付時局的臨時機構,朝野內外無不確信國家富強即會裁撤,甚至認為“一日衙門尚存,即一日國光不復”,顯然當時的國人並不懂得什麼是外交。實際上,隨著中外交涉事件的增多,總理衙門作為當時唯一的對外機構,除辦理外交與通商事務外,職權範圍很快擴充套件到鐵路、礦產、郵電、海防、關稅、製造、傳教、學校等各項新興領域,變成了一個包羅永珍的“洋務衙門”,其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
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明諭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名列中央六部之首,管理大臣皆享有豐厚的俸祿。作為清末政治變革的重要標誌,外務部的地位比起當年的總理衙門更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