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2/4 頁)
今,已經基本顯露處青黃不接的局面了,雍涼無人傑?非也,如同郭淮、梁寬、姜敘等,只是他們這些人,都不願出仕曹操,司馬懿想想,也只能無奈的嘆息一聲。
“陛下若是信得過,臣願為陛下死守函谷關。”抬眼看了眼曹操,司馬懿心中有些遲疑,雖然說因為有著諸葛瑾壓制,曹操多疑的性格卻是沒有多少的改變,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越發濃厚起來,這些自然瞞不過司馬懿的眼睛,不過如今無人可用,他也只能出面請戰。
“好!”曹操沉吟一下,就應下了此事,他也是無法,畢竟黃忠的威脅,實在是不小,他若不親自前往,只怕也是放心不下,想了想後開口說道:“我將元讓、妙才,還有典韋都留下,函谷關,便由你坐鎮統領,待朕將黃忠擊退之後,便會迅速回軍。”
“諾!”夏侯惇、夏侯淵、典韋,單論武藝,三人可以說是曹操手中能拿出來的最強的了,其餘曹仁、曹洪雖然也不錯,比起他們三人卻是弱了一籌,曹操的舉動,足見其對諸葛瑾的忌憚,司馬懿沒有多言,能夠多上幾個幫手,他自然也是高興,很是乾脆的應了下來。
曹操走的很隱秘,關外的諸葛瑾軍根本就不知道,在悄然之間,函谷關中已經沒了曹操的身影,當然,此時的諸葛瑾,也因為忙著軍隊的調派,人也尚未趕至此處,關下統兵的,卻是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誰也不知道,在歷史已經改變的面目全非之下,彷彿是宿命一般,兩個宿世敵對的對手,竟然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走上了對決。
而就在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原本就因為戰事將近的馮翊郡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談話進行著,這兩個人,在三國後期,卻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三國後期魏國名將,乃是抗拒姜維的重要人物;而另一人郝昭,字伯道,也是太原人,為人雄壯,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對諸葛亮出山伐魏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阻擋作用,可以說歷史後期,曹魏能夠有著半邊實力阻擋諸葛亮、姜維,兩人之功不可沒,而這,便是兩人在歷史上留下的功績。
按理說,兩人乃是太原人,本應該是身在太原才是,而且,太原可是諸葛瑾的領地,又如何會讓這兩個歷史上著名之人自自己手中溜掉呢?提起這個,卻是不得不說起兩人的家族了。
郭家在陽曲,雖然算不上是什麼大的世家,卻也是書香門第,歷史上,其祖父郭全曾任大司農,父親郭縕曾任雁門太守,只是在這個時代,郭縕卻沒有做官至雁門太守,在當年袁紹、劉備、呂布三人角逐的時候,郭縕因看不慣先後佔據幷州的呂、劉二人,轉而帶著家族遷至雍州馮翊,之後便徹底的隱居了下來,畢竟是聲名在外,是以曹操多次發召徵辟,只是在郭淮看來,曹操卻非是他首選的明君,連續三次拒絕之後,郭淮卻是再起了舉族搬遷的念頭。
郝昭與郭淮兩人,年歲相差不大,在加上兩人打小一起長大,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只是郝昭出生貧寒,雖與郭淮交好,卻也不乏比對之心,而且,身為武將的他卻發現,只有在曹操處,他的武藝才能得到最好的釋放,再知道了郭淮的選擇之後,他的一顆心更是飛至了曹操處,而如今,兩人正聚在一處,對於自己今後要走的路,做著最後一次的交流。
“伯道,我們相交十數年,我確實不願在將來與你對決,曹操多疑,舉世皆知,汝為何就認準了其呢?”郭淮看著昔日的好友,盡著自己的努力勸說著,因為他知道,兩人意見分歧,這一別之後,再相見時,只怕已是敵我相向,這實在是他所不願見到的。
“曹公之才,世之雄也,正是我追尋多年的主公,更何況曹公帳下,武將稀缺,正可將我之才實時而用,曹公求賢若渴,曾三次傳召徵辟,伯濟為何不願留在曹公處?又為何只認準了諸葛瑾一人?”也許是已經明白分別在即,郝昭的臉色也不是很好,雖然他與郭淮一直有著一較高下的念頭,其心中,卻也將郭淮當做是自己的好友,無論何時,別離,總是最傷感的。
“既如此,某隻能預祝你馬到功成了。”郭淮起身,對著郝昭施了一禮,有些顫巍轉身離去:好友啊好友,再相見時,只怕已是咫尺天涯……
第三百六七章:血戰函谷,各有算計
兩個好友,卻因為著看法觀念不同,最終走上了一條對立的道路,郭家在郭淮的運作之下,悄然在曹操領地中消失不見,而郝昭,則南下長安,衝著他心目中的明主投奔而去。
時間,不會因為著兩人而止步不前,之後半月間,馮翊略微顯得平靜起來,只是在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