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第1/4 頁)
劉勳治廬江,先是與劉表麾下的黃祖對峙,後因黃祖謹守劉表旨意一味防守,再加上朝廷冊封的新揚州刺史劉繇到來,兩軍對峙於牛渚,而後相互攻伐,直到孫策借兵南下江東。
孫策一年間打下江東六郡,劉勳屢次向袁術建議討伐孫策,可是袁術目光在中原,又盲目自信孫策不會造反,只是派遣幾個官員南下。
等到孫策真的宣言要脫離袁術,袁術已無力發兵江東,只能讓劉勳自己招募兵力,袁術接連戰敗,劉勳自然感到危機,不僅大肆拉攏劉曄等一干本地士族,而且自募屯兵於皖。
袁術敗亡,曹操攻下壽春,大批袁軍潰兵到達廬江就食,廬江兵力達到鼎盛,多達十萬餘。
然而面對的敵對勢力更多,不說原先的劉表、孫策,東臨九江,九江已被曹操所佔,北靠六安侯國。
袁術死亡的時候,紀靈護袁術之子女經六安侯國進入汝南,汝南李通隨即命紀靈為先鋒,率軍攻入六安侯國。
小小的一個廬江郡竟然跟天下四大諸侯比鄰,劉勳可謂每天都睡不著,先是派人接觸紀靈、李通,紀靈勸其獻廬江而降。
劉勳竟然不樂意,又派人接觸曹操,曹操要求依然是要其獻郡而降。
劉勳大怒,只能在謀士劉曄的獻計下派人前往許昌小皇帝處朝貢,希望得到一個名分,有了名分就跟曹操一家,曹操還能滅他嗎?曹操滅他就是要脫了支援漢室的外衣。
劉勳自以為得計,其實劉瀅等保皇派自然樂得接收劉勳這等太守的投靠,他們投靠的越多才能制衡勢力越來越大的曹操。
可惜冊封劉勳的聖旨還在路上,孫策朝貢的使者已經達到許昌,為了穩住孫策這頭猛虎,或者曹孫聯盟的風頭徹底壓過了劉勳。
劉勳再次召集謀士議事,劉曄道:“曹孫聯盟,必是圖徐州,已抵抗即將南下的晉軍,恐怕二人還會說服劉荊州,一旦南方三雄聯盟,那……”
劉曄雖然沒具體說結果,可傻子都知道那必然是三雄各自掃蕩南方小諸侯,廬江劉勳就是其中典範。
劉勳急道:“子揚,某該怎麼破局?”
劉曄道:“使君,為今之計只有求救於晉王。”
劉勳聽完臉色一垮,投靠晉王,晉王要的是整個廬江郡,丟了廬江郡即這十萬袁軍,他劉勳最好的結果就是坐一富家翁,劉勳不甘吶!
劉勳猶豫良久道:“要不,某跟之前一樣先派人前往長安,徑直去見晉王?”
劉曄道:“使君,晉軍跟曹軍不同,曹操頭上有小皇帝壓著,雖然曹操大權獨攬,可依然有保皇派與之對抗,晉軍上下一心,去不去長安都一樣!”
劉勳苦笑,他何嘗不知,十萬大軍在手裡握著,生殺予奪可謂在乎其一心也!這種感覺非是一般人能領悟的。
權力,這東西拿起來容易,要放手實在太難了。
“還是試試吧!”
劉勳最後掙扎道。
劉曄聽完搖頭,廬江郡主宰是劉勳,不是他劉曄,劉曄只不過是一個地方豪雄而已,落魄宗室。
不論怎樣?劉勳都錯失最佳時機,待孫策兵臨城下再決定投靠誰,晚矣!
劉勳不明事理,劉曄沒必要陪他一起去死。
其實不論曹操,還是劉備、劉表都有派人聯絡劉曄,劉曄也在猶豫,按理說晉軍大勢所趨,應該投靠晉軍。
可南方作戰異於北方,晉軍騎軍強大,然而水師卻不曾聽說,如果晉軍不能一鼓作氣殺過長江,將來必是兩雄相爭的局面。
投靠曹軍,晉軍南下,第一個要滅的就是曹操,不然曹操不會急著聯絡孫劉聯軍已抵抗晉軍。
再說曹操頭上有小皇帝,劉曄又是正牌的漢室宗親,起碼比劉備要正牌的多。
劉曄去曹軍,是投曹還是保劉,保劉必然要除曹,雙方內訌必然給晉軍機會,投曹,不說天下風評怎樣,只一個問題如何取得曹操信任。
劉曄想來思去,還是投靠劉備的好,至少兩個破落宗室之間還能慢慢一點點信任,比如劉璋如今就在長安過得很好,劉備為安撫天下宗室,特封其為宗正令。
原幽州刺史劉虞之子劉和被劉備任命為太僕,兩位宗室被劉備委以重任,其實就是在告訴天下劉姓宗室,來投晉軍,起碼能保住祖宗香火,說不定還能博一高位?
其實劉曄並非如此想,憑他的本事,以及汝南平輿許邵的評價,就算是個東家董家都能博個高位,可惜他生在宗室家中。
宗室身份使得他可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