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3/4 頁)
年,奠定了王朝的根基,而後用數百年來吸收國家的養分壯大己身。歷經這麼多年,世錄譜上的世家多了多少?”
姜伯庸心頭一寒,他前段時日才奉姜元羲的命令送了世錄譜給那些作怪的世家,自是清楚世錄譜上多了多少世家。
他喉嚨有些乾澀,“陛下您是怕最後大雍也會落得如此下場?”
姜元羲攤了攤手,“從來不會有王朝永盛不衰的,但朕想讓大雍的百姓能活得更好一點,也是想讓大雍存在時間再長一點。
開辦國學,讓普通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只要努力勤奮者,即便日後參加科舉落榜,會讀書寫字、有一技之長傍身,慢慢也能把生活過得好一些。
而國學裡制定的每月獎勵,既能促進學子讀書進益的熱情,也能慢慢擇出真正天資聰穎的人。在各地國學進益的學子都可以考取太學院,繼續在太學院進益,然後再考取科舉。
大雍這麼大,朕就不信還培養不出天之驕子,那些寒門子進了朝堂,既能讓世家感受到被人追趕的迫切,也不至於讓皇帝在朝堂上受到世家的脅迫。
世家為什麼能左右皇權?是這頭猛獸一家獨大,它太過雄壯,以至於沒有人能真正的打敗它。
既然這樣,朕就親手再培養一頭新的猛獸出來,兩虎相爭,獵人才能得利。”
姜伯庸已經被姜元羲完全說服了,為了大雍王朝存在時間能更久一點,他無比贊同姜元羲開辦國學的指令。
姜元羲還沒說完,“朕還準備把各地國學的具體情況作為每年的考計之一,如此一來各地的官吏必定會很上心。除此之外,朕還打算每年抽調兩個郡城、四個縣城的國學,對國學的先生和學生進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為了扶持國學,姜元羲不僅用利引誘百姓們把孩子送進國學,還在吏部考計上給朝臣們上了一道枷鎖,這也就罷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個法子讓國學成為大雍王朝培養能臣的大搖籃若要為三公,履歷上必要一條:曾在太學院裡教導最少一年的學生,並教匯出最少五名進士。
這就是她為何要對姜伯庸說的,讓他去太學院裡頭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準備明年換大哥去太學院,後年就是崔玉書了。
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尚書令,繼任人選都必須要符合她制定的這條規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這條規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後每個朝臣有志問鼎三公的,都會去長安城的太學院任教一年。因為要教匯出最少五名進士,且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履歷更光鮮,在問鼎三公之位時能讓皇帝更看重,教匯出五名進士是最低要求的,擼足了勁頭想要教匯出前三甲和五個以上的進士。
這樣一來,他們就對各地舉辦的國學更是上心了,畢竟太學院的學子都是來自各地國學,只有國學的先生厲害了,教匯出來的學子才會更其他人更厲害,這也導致了國學的先生學識非常淵博,源源不斷的為大雍培養了諸多能臣。
“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若是還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來。”姜元羲認真的道。
第426章 選皇夫
太學院和國學的事定下了基調,姜元羲親自寫了聖旨,交給了姜伯庸這個尚書令,儘早辦好此事。
至於世家的反彈,姜元羲也有過打算,若是蹦得太過厲害,她不介意長安城流血。
結果並沒有出現她擔憂的事,世家竟然沒有反對,而是詭異的沉默了下來,後來她仔細一想,倒是明白了世家沉默為何。
朝廷空缺的位置太多,科舉舉行在即,世家都在虎視眈眈著科舉取士呢,不敢在這風口浪尖上鬧騰,萬一惹惱了她,下命令讓他們家的子侄不能參加科舉,這可是家族的罪人。
一個蘿蔔一個坑,早一點把坑佔了,才能早點為家族謀利,反正不少世家想就算陛下開辦國學,初見成效最快那也得七八年、甚至是十幾年之後,到那會兒的光景是怎樣的都難說呢,何必為了那麼久遠的事現在就鬧騰上?
留給他們的時間足夠多,這樣的自信在三月中旬舉行的科舉上被打擊得零落成泥。
科舉取三輪,姜元羲為了更好的取能臣而不是書呆子,還召了顧以丹進宮商討科舉考核的內容,足足討論了一整天才確定下來。
科舉三輪的考題全是姜元羲親自出的,三輪過後還能留下來的人就可以出仕,但出仕的起點高低取決於四月中旬的殿試。
而榜上有名能去長安宮參加殿試的人裡頭,竟然有三成來自一個地方丹陽縣太學院,剩下的六成是世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