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3/4 頁)
書畫,獨獨鍾情於兵道。
起先只道性子冷,不料的確資聰穎,自有一套想法。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兩次,一次是論惠帝陛下功過,另一次是論百里皇后的用兵之道,現在想來兩次的言論未必是最精彩的,但當時她不過七歲稚齡,剛到上書房便語出驚人,心中自然極為震撼。
燕滿故意挑釁,她只道:“為君者,思社稷,心繫下,不可為私情所惑!”
李太師故意考,她反問:“何為帝王?帝王便是國家之主宰,議帝王之功過,應著重其政略於社稷之優劣,怎可偏執於‘情愛’二字!世人多愚鈍,喜本末倒置,等為何議此等無意義之題!李太師,本宮所言是也不是?”
後太保張棠問“白嶺之戰”,昔日百里皇后在白嶺降兵六萬,頗得世人稱頌,然她另有想法:“其時為救助降兵,己方士兵損失不清,大將孫隅的獨子便死於那時,孫隅生無子,懷恨在心,於建國十四年發動叛變,幾乎動搖大燕根基,兵敗後佔領西北邊陲建立孫國,於武帝之時才被收回。降兵之中也有部分心中不服,或武裝叛變或於朝中活動,致使大燕國度動亂不止、朝政混亂,待平息之後花費三十餘年休養生息才得以逐漸恢復繁榮。百里皇后此舉實則埋下禍根!”
可以百里皇后正是因為“白嶺之戰”而青史留名,他進上書房也有幾年,讀的那些史書上無不是對百里皇后的仁舉用盡褒獎之詞,可僅憑這番話便使他心中動搖,或許得比那些史書上得更為殘酷,但卻真實。
張太保又問如果她是百里皇后會怎麼做,她的回答更令驚詫:“‘白嶺之戰’大勝,百里皇后雖然為建國掃清些許障礙,卻又導致日後的全國動亂,相較之下,弊大於利!本宮以為,開國容易守成難,若是本宮,寧願建國困難也不願國家動亂,因為動亂更傷元氣。而為救助心思不明的降軍折損忠心耿耿的己軍,實在令部下寒心。故若是本宮,必堅持完全杜絕降軍之異心!”
當時他便想,這個七皇妹果真不般,日後想來那番話倒也符合她的性子,生來就站得高,自然看得遠,封王卻也不算意料之外,父皇恨不得將世上最美好的東西送到面前,區區個爵位算不上什麼。
或許是一直看著,對她也就在意起來,華靜夜每每皆以此刺刺。說到華靜夜,他的命運比還要諷刺,華國王后的嫡子,竟然送來大燕當質子,他暗中結識多方勢力,還不是為將來回國爭儲之用?與他的關係倒是奇妙,非敵非友,若是互相利用,目前也無事用到對方,但卻時常喝酒品茗,大概算個酒肉朋友。
不記得華靜夜刺過多少次,看著她建功立業,看著她逢場作戲,看著她養寵,看著她與那小小的員外郎關係微妙,看著她與李晏若即若離,一看便看十年,看到華靜夜回國,看到大燕動亂,看到父皇病重,看到……看到不能再逃避肩上的擔子。
走之時,她還深陷京城上下熱議的“二女爭夫”的戲碼,不過他跟著去賭坊,跟著押注,知曉她不會嫁給李晏,將那張押注的憑證放在心口處,最為靠近的心。他知道,一走,便是滄海桑田。
起兵的時候,一直在想,若贏,要將她置於何處?可直到攻進皇宮,也沒有想好。衝進乾儀宮,並未如願看到病重的父皇,他便知是個局,一個引入甕的局。不知為何,心中竟然舒口氣。知她在淑蘭殿等著,所以不顧容平的反對,堅持去淑蘭殿,儘管知道一去便再無可能離開。
他道下輩子們不做兄妹,做夫妻。想狠狠咬口,讓她一輩子都忘不了,可是又不捨下口,將那張押注的憑證給她,想讓她取銀子建處宅子,經常來看看,但是已經說不出話來。
對她不是兄妹之情,卻也未必是男女之情。看著她十多年,或許連自己也不知道,何時自己心中竟多這樣個重要的存在。此時,是不是男女之情便不重要,只知她是世上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女子。
這,便足夠!
發表於本帖最後由 agsmile92 於 2010…9…23 11:10 編輯琥珀番外“王爺想不想知道應貴嬪是如何死的?”顏嬪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冷笑聲,停下腳步。
果然,她得意地笑道:“是因皇上和燕王而死!”
我看都不想看臉個醜陋的人,繼續向前走。
或是不喜被人忽略,顏嬪惱羞成怒:“燕然,區區個‘應王’的名號就能滿足嗎?不過施以小小恩惠,就甘願為那對兄妹做牛做馬?”
我心中自嘲地笑笑,面上卻帶幾分興趣,轉身看:“顏嬪可有什麼見解?”
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