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部分(第3/4 頁)
民族人人為了大發展添磚加瓦,才能夠建立起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崇禎十三年秋天,英國公張維賢光榮退休,黃勝的大舅子張之極襲爵成為第八代大明英國公。
由於張之極簡在帝心,因此英國公的權力沒有被削減,依舊是大明權勢熏天的勳貴。
張維賢退下來一身輕鬆,他早就想看看女婿的“南明”新天地究竟是個什麼模樣,有了時間乘著身體還硬朗決定南下去“南明”國土走一遭。
老夫人也一心向往女兒描述的“南明”風光,這一次帶上一大家子一起去女婿家做客。
京師勳貴得知老公爺南下,許多人都預備同行。
吳襄最積極,又主動擔任聯絡員和後勤總管,最後要求結伴而行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勳貴,還有許多沒有實職在身的文官武將。
第七百二十四章:揚長避短
運河沒有結冰,英國公準備沿大運河南下先去南京瞧一瞧自己的大舅子魏國公徐弘基,然後再乘坐“南明”海上客運豪華郵輪一路觀光南行。
由於大明諸多勳貴和文武都是“華夏發展”股東,他們還是“南明”股票最積極的購買人,這幾年的分紅豐厚。
大家不差錢所以不小氣,沿途不騷擾地方,全部由吳襄安排食宿,費用安實結算。
吳襄心裡有小九九,他眼睜睜瞧見大明每況愈下,而“南明”卻是如日中天,吳家和黃家交好十幾年,如此關係不利用好太對不起吳襄做生意的高智商。
吳襄知道南王不喜歡官宦騷擾老百姓,更加鄙視欺壓訛詐老百姓的敗類,因此吳襄帶領觀光團南下時效仿“南明”大軍開拔,對地方秋毫無犯。
不僅如此,吳襄還自討腰包請“南明”天津衛辦事處購買了許多糧食,他捨不得白送糧食給老百姓。
因為沒有成百上千兵馬協助核查真偽,做這樣的事情就是填無底洞,拿白送糧食的未必就是急需糧食活下去的饑民。
吳襄在船隊每次停靠時安排勳貴們帶著護衛的大部分家丁去岸上幫忙開粥廠,粘稠的大米雜糧粥保證插上筷子不倒。
大明內地兵荒馬亂,確實有諸多饑民湧入運河沿線討生活,勳貴施粥而且是保證抗餓的好粥,真的使得許多饑民混到了飽肚子。
大量饑民乾脆沿著大運河跟隨船隊南下,這個時代的內河船速步行絕對能夠跟上,有了一頓飽肚子墊底,餓得發軟的饑民又有了力氣,他們開始了千里大遷徙。
吳襄在施粥現場瞧著那些感恩戴德口中誦佛的老百姓樂不可支,做好事得到的快感他很享受。
吳襄才施粥兩三次,老公爺張維賢就不樂意了。
他知道女婿一直廣收人心,自己在船上不作為,眼看著吳襄邀買人心成何體統?
於是乎,船隊再次停靠時放粥的時間更加長了,來領粥的老百姓知道是“南王”的老丈人英國公和好友平西伯做這樣的善事感激不盡。
接下來所有同行的勳貴和文武都不幹了,他們不敢和老公爺嗦全去找到吳襄理論。
也沒什麼大不了,堵住吳襄就問一句話:“難道就你平西伯有愛心,咱們都是鐵石心腸?”
吳襄正在發愁呢,因為他沒想到饑民蜂擁而至,現在已經成千上萬,最後會有多少還無法預料,要是來上十幾二十萬人,一人一大碗插上筷子不倒的粥,一天下來就需要三四百石糧食。
這個年代老百姓用來喝粥的大碗很恐怖,絕對能夠把臉埋進去。
“戰神”賑濟災民都本著儘可能讓老百姓多吃一點的態度,負責放粥的都是給滿滿兩大勺,一石糧食也就熬三五百碗真材實料的粥而已。
吳襄做好事學“戰神”當然要學全套,也是按照“戰神”標準放粥,得到一大碗粥的老百姓絕對能夠抗一天,可如此下去接下來的日子吳家和張家每天就要花費近一千塊銀幣用於施粥。
這還是建立在吳襄購買的糧食是南明限價糧,每石精米兩個半銀幣,但是運費、人工和柴火費也不是小數啊!
精於算計的吳襄正在心疼得直哆嗦時,來了一大群主動要求出銀子的同僚,吳襄樂不可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南明”賣出的糧食雖然是平價,但是按照戶頭限量供應,吳襄聯絡海州倉庫,說明大量購買糧食的目的得到了支援,
沒多久吳襄需要的糧食就調運到位,勳貴和文武們各自根據自己的能力出銀子湊份子施粥。
以後施粥屬於大家的行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