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第3/4 頁)
提善歸順“南明”,當然還有副使阮誕率領一個千總作為衛隊一同前往。
瀾滄王國常年處於周圍國家戰爭之中,忽然周邊的國家一個個消失了,如今只有一個強大得可怕的國家“南明”王國虎視眈眈。
瀾滄王國的邊境已經無法設防,因為被滅國後的周邊國家有大量潰兵和難民湧入,許多僥倖逃出生天的各國權貴也紛紛前來避難,請求庇護。
國王迫提善自顧不暇哪有餘力庇護這些亡國之人,大量難民湧入使得本來就難以為繼的瀾滄王國食物匱乏,導致治安混亂,搶劫、偷盜已經白熱化。
迫提善深知形勢不妙,再這樣下去單單飢餓就會流民四起,國家即將陷入內戰泥潭。
邊境的守備將領紛紛上書要求國王派遣援兵以防不測,因為出現了高舉龍旗的“南明”軍隊,他們雖然目前沒有被攻擊,可是誰也不能預料明天是否還會相安無事。
這樣的告急軍報從四面八方送到迫提善國王的案頭,貌似他的國家已經被重兵十面圍困,連廣南國方向也出現了至少三支軍隊。
瀾滄王國的軍隊和“南明”軍隊交過手,下寮城的爭奪戰就是迫提善的噩夢,現如今那兇猛的明軍消滅了所有的周邊國家,瀾滄王國早就獨木難支。
在這個國家人心惶惶的時候,“南明”勸降代表團粉墨登場。
使團成員很雜,有前廣南國主阮福源和廣南國幾位大臣,馬來半島的前蘇丹也來了七八個,還有東籲王朝的大將軍三四位,當然少不了阿瑜陀耶王國的一干重臣……。
第七百一十四章:漢奸諂媚
來勸降迫提善國王的大都是東南亞被滅諸國的遺臣,好幾個國家的實力遠遠強過瀾滄王國。
這個中南半島碩果僅存的王國選擇玉碎還是瓦全?
迫提善召集文武群臣朝議王國何去何從,結果讓國王無比灰心,王國的將軍們毫無鬥志,竭力勸國王放棄抵抗早日歸順“南明”。
許多文官還請求國王早做決斷刻不容緩,因為再拖延下去王國有可能因為糧食短缺爆發內亂,暴民一旦開始搶劫王公貴族首當其衝,後果不堪設想……。
崇禎十三年春,識時務的瀾滄王國不戰而降,迫提善成為了“南明”歸順伯,待遇和安樂伯相同,他被允許去“新杭州”安家落戶。
至此為止,中南半島全部收入囊中,這裡會成為漢人永不放棄的國土,“南明”增加了田畝億萬,收服了異民族大幾百萬。
介於廣南國和瀾滄國是主動歸順,對待這兩個國家的軍民不適合採用農奴政策,但是不能讓他們感覺不到換了天日。
接下來,這兩個國家的順民會在給予五畝田成為私產的誘惑下分散到整個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那些繳獲的民居會分配給他們使用。
當然順民和漢民之間還是有些差別,最起碼給予他們作為私產的五畝地需要交納皇糧,而不是如漢人移民那樣稅賦全免。
把歸降國家的順民打散比較容易,因為東南亞國家貧困,升斗小民的日子遠遠不如大明子民。
這些基層老百姓基本上屬於赤貧沒有什麼家當,居住的茅草棚也值不了幾個錢。
他們在家鄉是給地主種地,移民出來後變成給自己種地,當然沒有任何牴觸情緒。
因此王化、漢化最底層的異民族農民和農奴事半功倍,得知好好學漢語、漢字透過選拔會成為保長能夠多得五畝田地還會免稅後,參加夜校學習的人比比皆是。
很快順民們發現自己的日子比為奴期的人強了許多,人人有了優越感,他們馬上把自己定位到了主體民族,儘可能說字正腔圓的漢語,生怕別人聽出他們屬於偽漢人。
無論被動還是主動,民族融合必須進行,整個中南半島的原體制被打破,武裝漢民出現在每一片沃土,保、甲、裡、亭、鄉鎮、縣、州、府一級一級負責制使得“南明”政府如臂使指。
黃勝已經在考慮升級管理體系,因為以府作為最大地方行政機構很明顯已經不合時宜,是時候劃分省份了,很快“南明”十個承宣布政使司和一個直隸區閃亮登場。
崇禎十二年正月,大明朝廷進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此時洪承疇的權力和袁崇煥有一拼。
內地流寇之亂貌似已經平息,遼事也不算太壞,皇帝對大明剿寇第一功臣洪承疇寄予厚望,期待他練就強軍平定遼東。
練兵鐵定需要糧餉,可是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如何支撐洪承疇和方地營伍練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