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部分(第3/4 頁)
洪承疇和成大事很期望建奴來寧遠決戰,可惜對手也深知利害,紅歹是把錦州圍得水洩不通就是不過塔山往寧遠來。
朝廷糧食短缺,遼西軍糧已經沒有了儲備。
成大事響應南王號召,不折不扣在寧遠儲備了足夠軍民耗用三年的糧食、燃煤。
但是這些儲備是以四五萬軍民守衛寧遠三年來計算,現在是十幾萬大軍雲集,附近來避難的屯民也已經超過五萬,塔山方向逃來的屯民也不少。
遼西擺開戰場,寧遠周邊的屯墾逼迫停止,一年半載下來二三十萬軍民坐吃山空,消耗的糧食當然海量。
朝廷咬著牙供應軍糧,可是十幾萬老百姓沒有了產出如何生存,他們也要糧食充飢啊!
成大事和姚善守此時當然會齊心協力共同對付建奴的入侵,他們親自去撫寧找何桂蘭幫忙解決糧草問題。
何桂蘭跟建奴不共戴天,知道明軍在遼東和建奴鏖戰,當然會竭盡所能給予幫助。
她立刻發動群眾拿出儲備糧,給足銀幣收購,召集鄉勇運糧,十天內組織了超過十萬石糧食,只不過用了半個月就用商船、馬船把糧食送入寧遠城。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禎十三年
永平府臺葉成經也動用了儲備,派了團練總兵押運糧食五萬石送達寧遠,為此洪承疇讚賞不已,寫了奏摺請皇帝封賞永平知府。
寧遠戰事不會在短時間結束,十幾萬屯民都困守城池當然不行。
何桂蘭建議撤出那些屯民中沒有戰鬥力的老弱婦孺,只留青壯在寧遠協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黃家北方屯墾區這些年每年都會有許多改造積極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們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會得到五畝水稻田成為私產,大部分人都選擇南下。
來屯墾的難民經過宣傳隊講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許多家庭決定去南方討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墾總是覺得勞動力不夠。
何桂蘭知道一個勞動力去南方屯墾得到的糧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當然會顧全大局。
她知道許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過度接受考察學習紀律,合格後自願南下移民的都將要踏上“南明”領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蘭會竭盡所能接納流民繼續培養,大明北方人口流失嚴重,土地矛盾其實已經不算大問題,太多良田拋荒了。
永平府接收寧遠的老百姓當然有足夠的田畝讓他們勞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遼東巡撫,他有權力決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讓邊軍帶著家眷屯守,是為了在敵軍攻城時能夠做到同仇敵愾,因為一旦城破,戰士的家小首當其衝。
如今情況不一樣,寧遠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騎兵騷擾無法進行,讓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夠得到安置,也能夠獲得自食其力的機會可行!
接下來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糧食連續運進寧遠,大量老百姓接出來忙耕種和田間管理,此消彼長明軍短期內不會缺糧。
只要洪承疇不犯致命的錯誤,松山之敗的歷史應該不會出現。
崇禎十三年的情況大體是這樣:有組織有了人才又有了紀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著歡兒發展,隊伍如同滾雪球般急速膨脹。
闖賊已經轉變了流寇一貫作風,開始嘗試經營打下的地盤,分配土地給流民耕種,派出地方官進行管理。
大明爆發財政危機,政府其實面臨破產邊緣,崇禎皇帝賣光了股票幾乎耗盡了內帑都也難以為繼,建奴、流寇聯袂再起擊碎了皇帝中興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已經未老先衰,才三十歲的人兩鬢已見斑白,一個人在奮鬥的崇禎真的很苦、很可憐。
紅歹是穩坐釣魚臺,因為沒有任何情報表示“南明”有軍隊向北排程,區區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他不放在眼裡,打援的目標就是他。
奴酋信心滿滿,如果一兩年內殲滅洪承疇部,明國北方再無強軍,清軍橫掃黃河北不是夢想。
他覺得這一次出手太對了,還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顧選擇主動伐明。
洪承疇麾下明軍很明顯有了敢戰勇氣,戰鬥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這十幾萬明軍打掉,任其發展下去,大清國又要面臨一個可怕的對手。
洪承疇打落牙齒和血吞,他知道此時出擊全無勝算如同找死般,頂住壓力磨洋工,可是皇帝詔令一次比一次嚴苛奈若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