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了蔡吉的另一個請求,那就是同禰衡一起整理書卷,註解典籍。蔡吉心知田豐其實已經決定加入自己帳下,只因礙於袁氏是他的老東家,才端住架子暫時不肯公開露面。眼下袁氏兄弟只剩下了一口氣,蔡吉自然也就不再有所顧忌,直接當著崔琰等人面承認了田豐還活著的訊息。
但蔡吉給出了答案在眾人聽來依舊有些讓人難以置信。特別是崔琰。簡直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田豐不僅曾是他的同僚。同時也是他的好友。當初得知田豐溺水身亡之後,崔琰可是為好友痛哭了一番。此刻耳聽田豐現身東萊。崔琰當即不顧形象地起身衝到蔡吉面前追問道,“元……元皓不是已隕於黃河。”
“元皓先生那日確實落水黃河。但被孤屬下救起,一直隱居於東萊龍口。”蔡吉半真半假道,“季珪先生若不信可前往龍口同元皓先生敘敘舊。”
“一定!老夫一定會去龍口。”心裡樂開花的崔琰連連點頭。先前的試探與憂心,在這一刻通通被他拋到了腦後。卻見崔琰鄭重地朝蔡吉一拜道,“多謝齊侯解救吾友元皓。”
“不過是舉手之勞,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禮。”蔡吉連忙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僅是舉手之勞?直起身的崔琰再次端詳了一番面前的女子,發覺自己實在是有些看不透對方的套路。但無論如何蔡吉確實救了田豐一命,也確實是抱著誠懇的態度請自己出山。所以崔琰雖沒有在口頭上答應什麼,其心裡卻已然認同了蔡吉這位新主上。
既然確認了主臣關係,接下來的氣氛頓時就輕鬆了不少。卻見崔琰一面將蔡吉請上了上座,一面將其當做女夫子,同她談起了經文,“不知齊侯對三家詩有何見解?”
“不瞞先生,孤只讀過些許毛詩。”蔡吉坦然承認道。崔琰等人顯然沒想到蔡吉竟沒有讀過主流的三家詩,不由楞了一下。蔡吉倒是早有準備,順手指著曹丕說道,“丕公子自幼熟讀諸子百家,對三家詩也有些見解。不如由其替孤對答一二。”
蔡吉讓夫君替她對答的做派雖有些出乎人意料。但在崔琰看來,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態度,印證了蔡吉誠實的品德。所以崔琰並沒有因此小瞧蔡吉,而是順勢詢問起了曹丕對韓詩的見解。
讓眾人再次深感驚奇的是,曹丕年紀小歸小,見識卻不凡。面對崔琰的提問,他不僅對答如流,一些見解甚至讓崔林等成年人都自愧不如。而蔡吉則在一旁以謙虛的態度傾聽兩人談經,就好像是一個認真聽課的學生一般。直到日頭西斜,蔡吉才帶著曹丕起身告辭。崔琰則已時辰已晚,挽留蔡吉等人在府中留住一夜。考慮到安全問題,蔡吉最終答應了崔琰的邀請,留宿崔府。
當夜崔府宴席之上,崔林等人更是抓緊時機同東冀州的實權者套近乎。蔡吉也由此得知,那三個在崔府求學的學子都是冀州人,分別是楚子云、譚秀、謝燦。崔林四人眼下雖名不見經傳,但能拜在崔琰門下的學習的學子必有其過人之處。崔琰在後世以善於相人而聞名。據說崔琰與司馬朗交好。有次見到司馬懿,崔琰便對司馬朗說:“令弟聰明賢能,剛斷英拔,大概不是你比得上的。”司馬朗一直不以為然,而崔琰每次都堅持這個說法。最終歷史證明崔琰的品評是正確的。之後涿郡人孫禮、盧毓入軍府,崔琰又評論他們說:“孫禮通達、光明而激烈,剛正、簡約而果斷;盧毓清廉、機警而明理,歷盡折磨也不退卻,都是能任三公的賢才。”結果孫禮、盧毓後來還真承他貴言做到了三公。至於崔林更是“大器晚成”這句成語的主人公,在魏明帝時成為了司空。所以宴席上蔡吉大方地向四人保證,只要他們去東萊,就一定會為其安排一官半職。
翌日一早,崔琰帶著從弟與三個學生親自將蔡吉等人送出了東武城。望著齊侯一行人漸行漸遠的身影,曾被蔡吉指出唸錯《論語》的楚子云忍不住咋舌道,“齊侯熟讀論語,卻不知三家詩,真乃奇人也。”
崔林跟著感嘆道,“齊侯之夫小小年紀就通曉三家詩,亦是奇人。”
一旁向來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譚秀聽兩位師兄這麼一說,不由向崔琰問道,“先生,齊侯與其夫,何人更有才學。”
崔琰撫著四尺長鬚,品評道,“曹丕所懷乃謀仕之學,蔡吉所懷乃謀道之學,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
蔡吉雖不知曉,堪稱三國第一金口的崔琰已然對她做出了一番品評。但此次的清河之行卻依舊令她覺得收穫頗豐。須知冀州世家眾多,蔡吉若直接造訪某一名門旺族,不僅會自掉身價,讓人誤以為她是在討好對方。同時也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