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發錯卷章 重新發(第1/1 頁)
卷章發錯了,重新發了。不能刪除,只能亂改一通,不要這個章節了。徐達(1332年-1385年4月7日 [45] ),漢族,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統治。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廷殘餘勢力。長期留守北平,訓練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鞏固邊防。累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享年五十四歲。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賜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又為他御製神道碑文,允許其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 徐達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的功勳。朱元璋倚之為“萬里長城”,後世亦公認他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59] ,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1] 。 郭子興與一同舉事的孫德崖等人不合。佔據徐州(今屬江蘇)的趙均用、彭大兵敗,投奔濠州而來。不久,趙、彭稱王,郭子興受制於下,並險遭殺害。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後來的“淮西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在此過程中,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糧草不繼,徐達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攻打和州後,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化解了這場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拔採石(今安徽當塗西北),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並進一步圖謀集慶(今江蘇南京)。在攻打採石磯和太平府的戰鬥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擒元將陳也先,收服蘄人康茂才部。八月,徐達等分道攻取溧水、溧陽、句容、蕪湖。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蠻子海牙水師。三月,攻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東下京口(今江蘇鎮江)一日克城,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七月,朱元璋稱吳國公,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 [2] 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僉樞密院事。又先後攻克寧國、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興。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今浙江金華),徐達留守應天府。喜歡召喚華夏群雄爭霸異界()召喚華夏群雄爭霸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