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他們這二三十人也是要吃飯的。剩下的一半則被按人口平均分配給了每家每戶。至於逃走的那些,他們只是預留了最小一部分,也就是糧種。至於回來之後吃什麼,恕他們暫時沒辦法考慮。總得先為眼前這些還留在隴俞,也在為恢復隴俞正常生活的人先著想。
糧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減少著。宮曉詠每天點糧的時候都會有種舒了一口氣的感覺。雖然他也知道,這些糧食真的均攤到這些人家之後,每家每戶也堅持不了多久。但朝廷再有錢也不能無限量的供應下去,何況這一場內部的動盪,也已經消耗掉了不少資源。幸虧這次查抄錢兆宗和連帶的這些貪官奸商們,收繳了千萬銀錢,拋去修建堤壩另開河道的用度及發放賑災款之外,還有一部分的錢都還可以入交國庫的。
錢糧發放完畢,宮曉詠就閒了下來。最近這幾天,他開始跟著自家王爺巡視堤壩的修建。
隴俞縣下面還有二十三個大小不同的村。而其中有八個村子是臨著一條名叫俞河的河流生活的。俞河水現在看上去相當寬闊,但聽當地人說,平常沒有水患的時候,河面也就寬有十幾米。可現在看來,這條大河仍舊有四十來米寬。可見其中有大片農地仍舊被水淹沒著。
邢翊鴻這兩日翻閱了不少現代的防洪減災的資料。雖然有很多術語他完全不懂,但大體的方向他還是有譜的。他覺得,光是加築堤壩只是暫時緩解。真正想要解決,得考慮一下規劃這條河的上下游全部走勢。他覺得諸如水庫、人工開鑿分流河道以及排洪壩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可惜要想大範圍動土,還是得由工部上書,然後皇上准許才行。當然這個問題他已經寫好了奏摺,讓人連夜送去京城了。
“翊鴻,你說讓這些村子的百姓全體搬遷到更安全的地方,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在宮曉詠看來,這八個村子的地勢真的很低窪,即便是這樣大的洪水二三十年沒有過一次。但小規模的水患,淹掉幾畝糧田什麼的,卻每隔三五年就會有一次。
邢翊鴻搖頭:“瞧那些即便自家的屋子已經成了泥塘都還不願意離開的人,你就該知道什麼是故土難離。而且這些人千百年來都住在這裡。讓他們搬走怕是太難。這裡別看時常會些小災,產出的稻米卻是味道絕佳的。你看隴俞縣城就不難知道,這裡人的生活並不差。”
宮曉詠皺眉:“可是光是修建堤壩也不行啊。”
邢翊鴻拍了拍媳婦兒的肩膀:“我已經送奏摺給皇兄了。我的意見是讓工部來人仔細勘察上下游的水道。然後再規劃從什麼地方分流。河道是一定要拓寬的。你們那邊修建的水庫和排洪壩我覺得相當不錯。雖然在咱們這邊做起來並不太容易,可卻是百年大計。我相信皇兄會慎重決斷。”
“你什麼時候看的那些東西?”宮曉詠詫異了。
邢翊鴻笑了:“這幾日你睡著了之後,我在網上翻的。雖然還是有很多字不是認識,也有很多詞不懂。不過大體意思還是理解的。不過我也就是看一個大概,只是你也不要小瞧咱們大恆的能工巧匠。工部也有不少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漸漸地,洪水真正地褪去。俞河又恢復了原來的寬度。露出來的田地慘不忍睹,估計過了這個冬天才能徹底讓土地的含水量達到可以種植的程度。不過那些稻田倒是可以補種秋稻,只是育苗還是需要時間。也幸虧這裡不是北方,不然就真是連補種的機會都沒有了。
值得慶幸的是,這場洪水並沒造成太多的人員傷亡,也沒有帶來大的疫情。一些輕微的熱感冒症狀,那兩家藥房的大夫們就給解決了。何況人們都還喝了莫行雲給寫的“避疫方”。
隴俞縣城裡的樣子也有了不小的改變。之前水褪後留下的淤泥什麼的被清掃得一乾二淨,那些青石路又恢復了以前的模樣。一些小買賣家也都開了起來。雖然物價比起之前略微有所提升,但並不是哄抬的結果。對這種幅度的增長,邢翊鴻和宮曉詠都認為無可厚非。而這些百姓分到的銀錢,省著一些應該足夠他們活過一個冬天了。
因為那至少有十三個村子的房屋基本都已經不中用了,所以很多人都住在臨時城中臨時搭建的帳篷裡。對此縣城裡的人也沒有太大的反應。畢竟那些人有吃有喝還有工作,並不會打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而且災難過後,人多反而有一種莫名地安全感。
當然了,無論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總有那麼一些人想要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那些歪毛淘氣地痞流氓,並不會因為天災而銷聲匿跡。之前可能還以為內所有人都沒東西可以搶沒片可以佔而消停下來。但現在人們都“平均分配”了。就有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