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部分(第3/4 頁)
鏗鏘有力,可謂是擲地有聲,說到這裡,這一番大義已是無法反駁。
“好。”
短短的一個字,其中包含了女子太多的情緒,感動,欣慰,抑或是激動。
昌平有京陵為屏障,且有邊關部分兵力把守,洛王既是造反,自然以直入京師,迅疾稱帝為重,必不會調離兵力去對付這些老少婦孺,將這些家眷們送往昌平,既能保得一時安全,也能解了被人掣肘的可能。
在場之人皆默然應允,顧硯齡的一雙眸子平靜掃過去,繼續徐徐出聲。
“餘下兵力,全部撤離九門,死守紫禁城宮門各處,每日輪番值守,以逸待勞。”
聽到撤離九門四個字,眾人不由都微微抬頭,既是意外,卻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眼前的太孫妃就這般以毫不猶豫地姿態將京陵九門向敵人開啟,沒有一絲猶豫。
但同時他們也深知,如今京師所餘兵力既精又少,只這一萬餘人去戍守九門,只會將兵力進一步削弱,看似處處都有看守,卻是處處薄弱,每一個門對於敵人而言,都是一擊便潰的弱點。
唯有將這一萬餘人撤回宮中,即便洛王起兵,訊息來回也有半月,這半月足夠將城內百姓婦孺撤離,一旦撤離,京陵便是一座空城,唯獨要守的,便是這屹立於天地,巋然不倒的紫禁城。
“數月而已,轉眼間,這寒冬便要來了。”
陡然的溢嘆聲,讓眾人不由都隨著顧硯齡的目光看去,清晰的腳步聲中,顧硯齡緩緩走下去,停在格窗後,默然抬頭,看著那壓抑而墨染的夜色。
“從今日起,各宮門不間斷以冰水澆淋各宮牆城門,此事便交於崔尚書您了。”
崔尚書聞言,當即應聲抱拳。
“天色也不早了,諸位都請回罷,請府中的夫人們,也早做準備。”
話音落下,在場的人都沉默了片刻,隨即拱手沉然道:“臣等告退。”
的腳步聲漸漸響起,顧硯齡疲憊地閉了閉眼,轉身間,卻是看到了佇立在那,絲毫未動的三個身影。
“祖父,父親,表哥”
女子輕然出聲,語氣中攜著難掩的親切。
“國之危及時,太孫妃您尚有晏清王與安樂郡主需照拂,還請太孫妃同皇后,太子妃宮中諸位貴人,也一同遷往昌平罷。”
寂靜的夜色中,女子唇角勾起祥和的弧度,沉默中,輕輕搖了搖頭,語氣雖低緩,卻是不容置疑。
“阿九若只是顧家的女兒,自該遷往昌平,但阿九還是蕭家的媳婦兒,是太孫蕭譯的妻子,也是晏清王與安樂郡主的母親,如此之時,阿九更要留在京城,與蕭家,與守護蕭家的將士們共進退,共生死。”
眼看著年邁的首輔顧正德嘴唇翕合,褶皺的眼皮下,是滿懷愴然的眸子,似是還要勸慰,卻是被顧硯齡清泠而堅定的聲音壓了回去。
“阿九心意已決,還請祖父,父親早做準備,攜府中諸位長輩,去昌平罷。”
這一刻,在場之人的臉色都染上了一層離別的悲慼,顧正德與顧敬羲都深知,自己已經老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留在這裡,也只是連累這萬千的將士們罷了。
而他們眼前的孫女兒,女兒,卻是在不知不覺間成長了,如今已不再是從前那個閨中待嫁的少女,而是足以撐起蕭家社稷的太孫妃了。
“臣等,望太孫妃保重,也望阿九你,保重。”
妥協的聲音中,攜著不捨與對未知的惶然,在顧硯齡的默然點頜下,顧敬羲扶著佝僂著背的父親緩緩而去,清冷的月光拉長了二人的身影,在月色下莫名染上了一層悽清。
“表”
“還請太孫妃不必說,謝昀,願與太孫妃,與大興共進退。”
顧硯齡的話語被眼前堅毅的謝昀堵在了喉中,這一刻,一種莫名的情緒梗在心間,既難過,卻又溫暖。
寂靜之中,二人的神情都被覆上了一層柔柔的月光,一如前世般,祥和而靜好。
那時的謝昀,也是默然不語,卻始終陪在她的身邊。
這彷彿,已成了二人之間的一個習慣。
……
當顧硯齡回到東配殿,便去了晏清王與安樂郡主的寢殿,看著那一雙兒女安然熟睡的模樣,她的一顆心,也彷彿被一根輕而柔的羽毛微拂著,連那眉目間不由的微蹙都漸漸平緩下去。
“太孫妃,沐幀來了。”
單手支額,闔目養神的顧硯齡聞得此言,緩緩點頜,再抬起眼眸時,便看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