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上的批語是“蘊藏大亂”,對唐高祖李淵的批語是“遇事無斷制”。⑧
其二,欣賞能文能武的人
毛澤東稱讚過的許多人物,如曹操、周瑜、諸葛亮、李世民、張說、朱敬則、范仲淹等,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年輕時,“獨服曾文正”,也正是曾國藩能文能武。
1958年,毛澤東到安徽視察,路途中讀《三國志·呂蒙傳》。毛澤東說:
呂蒙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化,很感不便。後來孫權勸他讀書,他接受了勸告,勤學苦讀,以後當了東吳的統帥。現在我們的高階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後才學文化的,他們不可不讀《三國志》和《呂蒙傳》。①
1973年7月,毛澤東佈置校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灌嬰列傳》、《晉書·劉元海載記》等,是大有深意的。周勃、灌嬰是跟隨漢高祖劉邦起兵的武將,雖然他們功勞卓著,但由於沒有文化,常遭後人鄙視。匈奴貴族劉淵(即劉元海)曾說過:“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意思是說,透過他翻閱史書,像隨何、陸賈這樣的人,只有文才不懂軍事;而周勃、灌嬰只會打仗,沒有文才,這都是他所不佩服的。
第三章 毛澤東智品古代史籍(18)
毛澤東所以要讓高階幹部讀《劉元海載記》,正表明他比較讚賞劉淵的話,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都是不行的。
其三,讚賞於亂世中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
青年毛澤東在讀《倫理學原理》時,就曾寫過這樣的批語:
吾人攬史時,恆讚歎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至若承平之代,則殊厭棄之。②
這段話表達了他對亂世英雄豪傑的讚美之情。從毛澤東一生的讀史實踐來看,他是始終遵循著這一觀點,認為“亂亦歷史生活之一過程,自亦有實際生活之價值”,即使是在晚年,他最讚賞的也是那些亂世中的英雄。
例如,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勖是靠長期艱苦征戰取得帝位的。儘管在他取得帝位後,由於信任伶人、殘酷搜刮等弊政導致了“禍亂”,使他成了短命的皇帝,但他為奪取天下而英勇作戰的事蹟,仍然是中國歷史上光彩的一頁,受到毛澤東的特別矚目和讚許。
毛澤東對《通鑑紀事本末》《後唐滅梁》一篇,讀得很仔細,並寫了幾條批語。毛澤東十分稱讚後唐滅梁過程中的三個關鍵人物:李存勖本人和他的兩個謀士康延孝、郭崇韜。毛澤東批語道:
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者,可謂識時務之俊傑。③
在後唐與後梁為奪取中原統治權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中,李存勖繼承其父李克用的事業,“不櫛沐,不解甲,十五餘年”。由於戰爭十分艱苦,有人建議“與之約和,以河為境,休兵息民”。李存勖“審機獨斷”,堅持執行康延孝、郭崇韜的積極進攻的戰略,終於獲勝。
毛澤東的批語說:
已成摧枯之勢,猶獻退兵之謀,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時審機獨斷,往往成功。④
在進攻汴州準備滅梁的最後戰役前,李存勖和其他將士一樣,遣送家屬到興唐,準備與梁決一死戰。李存勖告別家屬說:“事之成敗,在此一舉。若其不濟,當聚吾家於魏宮而焚之。”對此,毛澤東很是感佩,批了一句:
生子當如李亞子。
“李亞子”是李存勖的小名,這句話本是朱溫敗於李存勖時的感嘆之詞,毛澤東借引來,可見他對李存勖的讚許。
也許就是在這次讀完關於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史籍以後,毛澤東想起年輕時讀過的一首歌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詠史詩《三垂岡》,他雖然已記不清“是何代何人所作”,但詩的內容他還背得下來。詩云: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毛澤東透過他的秘書田家英查出了這是清人嚴遂成的《三垂岡》詩。
毛澤東對於史籍中記載的那些以儒術治國,或者只是守成並無作為的人物似乎不太感興趣。被很多史家讚譽為“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景帝,毛澤東卻並不以為然。
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同《人民日報》負責人及有關領導談話時說:
歷史上不是提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