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部分(第3/4 頁)
句麗之類的戰爭當然還會寫,只是潦草了一點。
請各位移駕到常歡樂的新書《超級曖昧高手》,
呂布將注意力放在益州一個世家大族身上,這個世家大族對歷史上蜀漢政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個世家大族的兩代人都曾經位列蜀漢政權的中高層,它是和董家、吳家並稱的費家。
費家有兩個人,是呂布屬意很久的,一個是費觀,一個是費觀的族子費禕。這兩個人在演義上曇花一現,在歷史上確有濃墨重彩的表現,值得一敘。
費觀,字賓伯,江夏鄳縣人,他的家族為江夏大族,與劉焉家族世代交好,費觀族姑嫁予劉焉為正妻,為劉焉生下四子,而劉焉的兒子劉璋也將妹妹嫁予費觀,所以費觀既是劉璋表弟,又是劉璋妹夫,其胞兄字伯仁,被劉璋遣使迎入蜀中,而日後名震天下的“蜀漢四相”之一的費禕正是費觀族子。
建安十八年,二十餘歲的費觀作為李嚴軍參軍,與李嚴一同據守成都最後一道屏障綿竹,抵抗劉備,後劉備軍至,費觀與李嚴俱降。
劉備既定益州,任命費觀擔任裨將軍,後又升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鎮守益州東南。建興元年,後主即位,加費觀都亭侯,升為振威將軍。
費觀有才略,辦事精明強幹,他的文才武略為士人所嘆息。為官條理清晰,剛直又擅長辯論,且時常用錢財資助施與他人,既有義氣又有原則,很受人親信。都護李嚴性格矜持高傲,護軍輔匡等人年齡與職位都僅略次於李嚴,但李嚴卻不屑與他們親近,而費觀小李嚴二十餘歲,卻與李嚴交往親近的就像同輩人一樣。建興初卒。年僅三十七,為時人所嘆息。
呂布命人斬殺劉璋,跟劉璋家族世代姻親的費家本來應該跟呂布勢不兩立的,但費家的選擇是很理性的,他們在歷史上選擇了劉備背棄了劉璋,這一世也不例外,在費觀胞兄費伯仁的帶領下,費家歸順了呂布。背棄了劉璋。
費觀歷史上的表現雖然可圈可點,但他現在畢竟只有六歲。跟他的族內侄子費禕年歲差不多,都被呂布送往洛陽,既有培養之意,也有牽絆蜀中世家豪族費家之意。
費禕,字文偉,少時喪父。跟隨族父費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劉璋之母。劉璋遣使迎接費伯仁,費伯仁便帶著族弟費觀、族子費禕遊學入蜀。後來劉備平定蜀中,費禕便留在益土,並與南郡人董允齊名。其時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正要一起到功出席葬禮。董允向其父董和請求車駕,董和便遣一乘開後鹿車給二人。董允見此,面有難色,費禕卻從容走前先上鹿車。及至喪所時,諸葛亮及國中諸貴人均已齊集,而備有車乘的人甚少,董允神色猶未泰,而費禕卻晏然自若。駕車人回來後,董和問及備細,知其如此,於是向兒子道:“我常常以為你跟文偉之間的優劣未可分別,但從今以後,我對這個問題不再有疑惑了。”
蜀昭烈帝章武元年,劉備立太子時,費禕與董允俱為太子舍人,遷庶子。劉禪繼位後,以費禕為黃門侍郎。
蜀後主建興三年,丞相諸葛亮征討南中而還時,朝中眾官數十里設道迎逢,這些官員的年位多在費禕之上,而諸葛亮卻特請費禕同載,由是眾人對費禕莫不改變其看待。
諸葛亮以剛從南歸之由,遣費禕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以通款好。在招待宴上,孫權為人性既滑稽,向費禕嘲啁無方,而諸葛恪、羊茞等吳臣以才博果辯,也紛紛論難,辭鋒不絕,而費禕以順暢的言辭及篤信的義理,據真理以作答辯,終不為所屈。酒酣時,費禕與諸葛恪相對嘲難,言及吳、蜀。費禕問道:“蜀字云何?”諸葛恪便道:“有水者濁,無水者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費禕復問:“吳字云何?”諸葛恪道:“無口者天,有口者吳,下臨滄海,天子帝都。”
孫權曾大醉問費禕道:“楊儀、魏延,皆為牧豎小人。二人雖常有鳴吠之益於時務,但既已任之,其勢必不得為輕,若一朝無諸葛亮,二人必為禍亂矣。你們這樣胡塗,不知防慮於此,如何為將來打算呢?”費禕愕然不能即答。其時襄陽人董恢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於是看著費禕說:“可速指楊儀、魏延之不協純起於私忿而已,二人並無黥布、韓信等難御之心。如今正要掃除強賊,混一國內,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果舍此不任,輒爾防其後患,那不就等於害怕風波而廢其舟楫嗎?這並非長計。”孫權方才大笑而樂。
孫權對費禕甚表器重,向費禕道:“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將來必成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孫權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予費禕,費禕答道:“臣不才,何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