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名危機,又是送疑似孌童的僮僕,太坑爹了!
見汪孚林轉過身回屋,金寶趕緊在旁邊攙扶,長姐只覺異常頭疼。想起剛剛那中年婦人獨獨和汪孚林低聲密談的情景,她那種不安就更強烈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小弟今天雖說沒收下人,可那程公子到底是何用心!
二孃則是苦苦琢磨了好一陣子,這才疑惑地問道:“什麼叫坑爹?”
小妹莫名地眨巴著眼睛,一本正經地說:“二姐真笨,金寶不是叫哥一聲爹嗎?坑爹就是爹被人坑了!”
PS:繼續求推薦票啊,大家!關於爹孃這種稱呼,參見金/瓶/梅……^_^
第三章 日記和夢話
以傷勢未愈為藉口,直接用口信打發了那個顯然是牙婆的中年婦人,眼見已到傍晚,汪孚林回屋之後,胡亂吃了點東西墊飢,只覺身心疲憊,索性直接上床躺倒就睡。迷迷糊糊之間,他隱約聽到外頭傳來女人的說話聲,卻懶得分神去傾聽她們都在八卦些什麼。
事情真落到自己頭上他才發覺,哪怕是當初自己曾經在論壇上大罵的霧霾,有毒食品,水土汙染,也好過突然被丟在這樣一個陌生時代!
這一覺睡得很安穩,當汪孚林再次醒來,看到頭頂上那紗帳,身下那杉木床,伏在床頭睡著了的金寶,以及外頭復又大亮的天色,他不得不接受現實,同時認認真真地考慮,接下來他該怎麼辦。
畢竟,這具皮囊的原主彷彿魂飛魄散得很徹底,竟是沒有留下任何人情世故的記憶。直到現在,他也只不過是根據服飾和對話,初步斷定眼下大多是明朝,當然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異時空。
他四處掃了一眼,突然發現身下這張床靠牆的角落擱著一本書。之前他心煩意亂,只顧得上套金寶的話了,這會兒連忙小心挪動了一下身體,伸手一抄夠著了那本書。翻開一看,見封皮上赫然是《論語集註》,作者是朱熹,他登時有些心煩。
他對朱熹這傢伙一直都沒什麼好感!
這本《論語集註》雖說封皮另用桑皮紙包過,但已經顯得很舊了,顯然常常翻閱,甚至時時刻刻帶在身邊。可等他略掃了一眼,他便發現腦海中竟然對其中的內容有記憶,好似過目能誦。他本還以為這是老天爺對自己的補償,可等閉眼努力回憶整理,發現不止這些,還能想起很多雜亂無章的四書五經八股破題等等,他就意識到,這隻怕是原來那汪孚林誦讀多了,如同本能一般鐫刻到骨子裡的東西,竟能在其他記憶全都煙消雲散時,亂糟糟地留了下來。
可這些記憶凌亂得很,東一句西一句,指望這些去考什麼科舉簡直痴心妄想!
書頁留白處密密麻麻全都是小楷筆記。起初倒中規中矩,應為聽夫子講課時的隨堂筆記,可他翻了十幾頁,漸漸就不止是那回事了。就只見那些字越來越小,要運足目力才能夠勉強看清楚,卻似乎在記錄日記一般,有敘述讀書苦悶的,有抱怨成日不能出門的,有興奮地炫耀師長誇獎的,有敘述汪氏名人的,有抱怨兩個妹妹捉弄人的,也有黯然思念生病父親的……
敢情這些都是費盡心思開小差時寫的,用這麼小的字不過是怕長輩發覺!
不知不覺,他就看得入了神,原本那個面目模糊的汪孚林竟是漸漸在他腦海中栩栩如生了起來,同時終於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時代。
現在是隆慶年間。
他好歹算個歷史愛好者,知道這會兒嘉靖皇帝已經成了過去式,隆慶皇帝一即位就放權給擁有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牛人的內閣,自己縱情聲色。儘管北邊還時常有小亂子,但中原承平已久。可要說具體大事,他哪可能一樁樁都記得。而且,他也不能指望歙縣山野的一個小秀才能記下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發生了什麼,能有個年號作參考就不錯了,具體是幾年,日記裡沒提,他回頭再試探別人就行了。
好在,對於家庭情況,大約因為崇慕祖先,汪小秀才在日記中不斷提起,記得很仔細。
汪氏乃徽州大族,尊唐越國公汪華為始祖,在徽州府六縣繁衍生息已有數百年之久,光是在歙縣的族人就有十幾支,少說也有數百人,其中,松明山千秋裡汪氏這一支原本並不起眼,從休寧縣遷過來後,在此繁衍生息已有十幾代人。最初世世代代在山坳中務農,家境頂多殷實小康,也因此雖和徽州其他小山村一樣有私塾,卻從來沒人進過學。
直到數代之前,從田舍之中走出來一位頗有膽識的前輩守義公,帶著兄弟一共七人經營鹽業,一時成為經營淮鹽浙鹽之鹽商翹楚。豪富之後的兄弟幾個反哺鄉里,資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