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奈何雄哥有高達(第1/3 頁)
一個空谷幽蘭、碧竹如玉的美少女,用錚錚然有金石之聲的氣勢,宣講著為復旦大學隊敲響喪鐘的總結陳詞。
毫無疑問,這個美女正是馮見雄最默契的好搭檔,虞美琴。
她的話語,有一些是馮見雄賽前提綱挈領的,但更多是她自己經過自由辯論的搏殺後,浴火淬洗,凝練而成的。從情態到語調,從肢體動作到表情節奏,無不透出一股渾然天成的美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財產私有制是在人類原始社會末期誕生的,貫穿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注意社會,並且最終會在共產注意社會消亡。
所以,那些以‘因為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有私有財產’為導因,作出‘所以人類發展到越高階,就越該有私有財產’判斷的人,都可以說是蜀犬吠日、夏蟲語冰。
他們就像感恩節後生下來的火雞一樣,才觀察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因為這一年裡每天早上11點聽到餵雞鈴響了之後就能吃到飼料,就把‘每天早上11點永遠有飼料吃’當成了‘普世真理’給歸納了出來。殊不知下一次感恩節來的時候,他們要面臨的就是被屠宰。
所以,當你可以看清多遠的過去,才能看清多遠的未來。火雞理解不了共產注意,也同樣理解不了隱私權最終返璞歸真地自然消亡。只有能夠站在整個宇宙發展史宏觀層面上思考的智者,才能理解這種歷史車輪的沛然無前。
那麼,原始社會的沒有私有財產,和共產注意社會的沒有私有財產,是一種形態麼?顯然不是,馬克思告訴我們,前者是物質極大貧乏的無私產,後者是物質生產極大豐富、氾濫後的無私產。
同理,隱私權這個概念,在人類發展史上從無到有,再到重新消亡,也是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階段——前者是人可以認識的人太少,而不需要隱私權概念;而後者是人類可以深入瞭解的人太多,同樣不需要隱私權這個概念。
在資本注意社會化大分工出現之前,我們活在一個熟人社會,所以我們不需要隱私權,鄉老族長、鄰里親戚構成的社會秩序,讓人人互相瞭解彼此的底細,所以隱私不重要。
只是資本注意把社會解構、重組成‘陌生人大合作’之後,受限於人腦的制約——根據生理學家的分析,人類的大腦如果不借助任何外力,只能構建200多個強社交關係,乃至最多數千、數萬的弱社交關係。
這個資料還是根據我們這一支‘智人’來算的。而按照人類學家近年來考古的最新成果,如果是已經被我們的祖先消滅了的‘尼安德特人’,可能只能產生30~50個人的強社交關係——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是不比智人弱的,體格也反而更強。只是因為它們的社會協作範圍更低,所以才被我們的祖先智人滅種了。
所以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依賴外界技術,只靠生理本能,最多隻能熟知和運用不足200個人的底細——但在資本注意大分工下,他卻需要和數以萬計的人合作,因此這時候人類為了保護自己,只能用隱私把自己籠罩起來,只為了避免‘萬一別人很瞭解我的私事,我卻不瞭解他的私事’帶來的不安全和不公平。
可見,從法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追求這只是為了‘公平’這個次要法益而實施的權宜之計,並非人類追求的本來目標。
可是,未來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科技的發展,焉知人類不能借助資訊科技,突破人腦的認知極限,從‘只能保持200個很熟很熟的強相互關係’,變得‘可以隨時隨地瞭解掌握數百萬人的底細’呢?只要這種技術可以實現,並且是對雙方公平的,那麼隱私權有和沒有,又有多大關係?
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套社會信用系統,讓雙方都可以平等知道對方的底細,一刷臉就自動跳出資料,那又有什麼不好?
世界,將完成一個從‘每個人只對200個人知根知底’的狀態,前進磨合到‘每個人都只對幾十個人知根知底,而對社會的其餘部分把自己包裹保護起來’,最終臻於‘每個人可以和數百萬乃至數億的人知根知底’的大成境界——這沒有什麼不可能的,資料的採集和應用成本,正在以每年下跌數倍的指數級速度下降。
當今時代,我們或許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因為隱私洩露而導致的電信詐騙、惡意推銷,但這真的只有透過歷史的倒退、透過斷網去解決嗎?並不是!理論上,如果可以做到全國每一張電話卡都實名制,所有網路虛擬電話都強制鎖死追蹤Ip及上網人個人Id,那麼電信詐騙一下子就會絕跡。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