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夠資格讓哥動手(第2/3 頁)
肢體語言著實豐富感染的聲音和儀態侃侃而談: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不僅是一個人類分工越來越細化的社會,也是一個科學和技術更新迭代越來越快的社會。
雖然我們毫無疑問會需要無數的專才,來從事各種專業而具體的工作。但我們不得不明確指出:這些人才的重要性,或者說不可替代性,是顯然不如可以作為社會協作粘合劑的通才的。
在座的同學可以想一下,在目前的科技和社會發展趨勢下,根據米國勞工部門的官方統計資料,一個米國人一輩子可能平均要換七八次工作,其中三到四次甚至是轉行的。而且這個資料只計算了跳槽,還沒有考慮一個職員在同一家公司內部的轉崗——
或許一個昨天還是工程師的人,今天就因為更能協調其他資源而變成了管理者。也有可能一個應用層面的基層技術員,因為對市場需求掌握的經驗比較豐富,而向產業鏈的上游設計轉移——這都是司空見慣的。
在我們華夏,如今我們的科技創新步伐或許暫時還跟不上米國,我們也沒有勞工和失業資料可以查,但根據社會經驗的分析,我們的社會流動性肯定是高於發達國家的。在這樣劇烈變化的社會下,通才顯然比專才更吃得開……”
姜思思的立論有三分鐘,因為是他先說,所以也沒什麼可以攻擊的。無非就是高屋建瓴提綱挈領,把如今的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局趨勢徹底梳理了一遍,著重強調人才在當代的技能轉型、兼收幷蓄的重要性。
當然,上述內容只是針對“個人發展”這個微觀的角度。在立論的末尾,姜思思也不忘力求涵蓋全面,又花了短短兩三百字,把“通才的協調、溝通優勢對社會分工粘合的重要性”提了一下。如此一來,就算是從個人到社會,從微觀到宏觀全面覆蓋了。
他說完後,虛懷若谷地鞠了一躬,才坦然地坐下。
場內大多數大三、大四,面臨找工作問題的同學,大多都陷入了短暫的深思,好歹是真聽進去了。
“我現在學的專業,將來到底可以在工作上用幾年才被淘汰?”這個問題,只怕大多數人都有意無意地在腦中拷問自己。
田海茉知道這個辯題非常切合聽眾們的關切,也破例點評吹捧了兩句,然後順勢讓反方一辯、一個名叫馬莉蘭的地科院大二女生立論。
那是一個扎著單馬尾、臉型有點豬腰子一樣往裡凹的妹子。看長相應該很喜歡穿西裝——因為西裝總是很容易讓身材好的女生和身材爛的女生被拉回同一條起跑線,從而“眾生平等”。
馬莉蘭一甩頭髮,大大方方地站起來駁論:“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非常榮幸能有這麼多人聽我發言——剛才對方辯友口口聲聲告訴我們說,現代社會的分工細化需要無數專才來服務,但轉眼又說因為專才的技能一旦過時後,個人價值就會被淘汰,這簡直太可笑了。
難道在對方辯友眼裡,專才就等於狹隘嗎?就等同於除了自己工作專業的直接技能之外,別的什麼都不懂嗎?如果真是這樣想的,我不禁要問對方辯友是怎麼熬出他現在這個高等教育學歷的了。
難道一個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可以不用學高數微積分、不用學線性代數、不用學複變函式,不用學拉普拉斯積分變換……然後就直接學會閉環自動控制的原理嗎?他的所有專業課知識和直接可以用於工作的專業技能,難道是空中樓閣,可以像打RtS戰略遊戲開作弊器一樣,跳過‘科技樹上的一切前置條件直接點亮’的嗎?
所以,對方辯友在立論的時候,就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他把‘專才’的概念定義狹隘化了,把專才牽強地解釋為‘除了工作直接要用到的技能之外,別的什麼都不懂’,可惜,現實世界中的專才,並不是這樣空中樓閣的存在。
而我們對專才的定義,又是什麼呢?一個程式設計師會打籃球,他還是不是專才?是!一個管理人員聽得懂下屬一線研發人員的思路,他還是不是專才?是!但是我們必須提醒大家注意,這些人之所以能夠為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或者說他們對於社會最大的貢獻,正是由於他們的‘專’帶來的。專才一樣可以有基本的眼界,有一切通向專精途中的前置知識和技能,一樣可以參加到紛繁複雜的社會協作和資源協調中去,這兩者是不矛盾的……”
“……但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變成通才,有更多的見識廣度,需要投注的個人精力非同小可。現代社會專業技能的分化越來越細,本來就是因為人類窮畢生的精力都不足以覆蓋某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