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小角色(第3/3 頁)
練得不能再熟練了,這種辯題,雖然就邏輯體系上來說對反方不利,但只要揪住幾個點,還是可以找到突破口的。
虞美琴在隊友的期望中,款款端莊地站起身來,音色柔美而又清冷理性。
“對方辯友今天一再強調‘人工智慧在消滅大量舊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創造出了無數的新工作崗位’。以至於在我看來,他們似乎已經把這個交鋒點直接等同於今天的辯題了。
這也讓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在這個點上證明了自己的正確,就直接等同於贏得比賽。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對方四辯能在此前交叉辯論、自由辯論時形勢已經惡化到那種程度的情況下,最終的總結陳詞依然如此樂觀。
以至於,我一度不忍心說下面這段話,來戳穿他們的夢想——但這是比賽,雖然很殘酷,我不得不說。
我們今天的辯題,是‘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威脅人類的就業機會’,而不是‘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導致就業機會整體數量的增加還是減少’。所以,我們不僅要討論理論上的就業崗位數量增減,還要討論就業崗位的質量變化、對從業者技能要求的改變。
只要有其中一個方面對人類的發展不利,甚至讓人類中的相當一部分面臨就業岌岌可危的困境,那就都算是‘威脅了人類的就業機會’。畢竟“人類”並不只是被人類中的精英所代表的。
對方辯友認為,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消滅農民,第二次工業革命消滅非標準化工匠、第三次工業革命消滅簡單重複的腦力勞動者,而每一次這些被淘汰的人似乎都被擠出到了新的工作領域,所以就能推匯出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也能這般渡過——但正是這種類比,有致命的邏輯缺陷。
蒸汽機革命,用了80年才在全世界普及,電力革命用了大約50多年,計算機/資訊/自動化革命用了30多年,但人工智慧革命或許只需要5年,10年——這一點我方辯友在此前的自由辯論中已經反覆證明過了,因為網際網路,因為全球化,因為扁平化,第四次技術革命的迅猛程度必然是前幾次所無法想像的。
所以,哪怕人工智慧的革命創造出來了很多新崗位,需要大量有創意、會問問題的人去從事。但那些被淘汰下來的人,能適應這種新需求嗎?
在農業時代,一個失地農民可以花20年去轉型成工人,而且他們轉型到工人時所需付出的學習成本是比較低的,學習難度也不高。
此後兩次技術革命,這種轉型的陣痛越來越劇烈,但總體來說人類社會還是扛過去了——這個過程中依然產生了大量毫無社會競爭力的下崗工人,只能臨時去送快遞送外賣加入到新經濟中。
但是,到了人工智慧革命的時代,當人類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結構如此飛速的老化、過時時,那些銀行、移動公司的櫃員、服務業的店員、翻譯、‘程式碼翻譯員’型的pLc產線工程師,乃至剩餘那一小撮的工人……他們能夠被再培訓去幹什麼?”
“……所以,人工智慧會創造新的就業需求不假,但這些需求,卻不是那些被淘汰下來的人類有能力透過再就業培訓去填補上的。知識的進化、淘汰速度,已經超過了弱者的學習速度,註定有數以億計的人會被永遠落下,越學越落後。如果這還不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威脅了人類的就業’,那這又是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