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見誰噴誰(第1/2 頁)
“……就算剛才說的那種可能性,理論上可以存在。但對方辯友又如何證明這種假設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佔據主流呢?要知道假設只是假設,沉默螺旋也不過是當代傳媒學中一種微不足道的非主流學說,並不能替代社會現實。
奧黑馬當選總統之後,美國國民普遍振奮,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任何一個稍有見識的人睜開眼睛看看世界,都不會否認這一點。對方辯友剛才試圖證明‘網際網路帶來的傳媒自由,可以讓少數強欲的人可以左右多數無慾的人’,難道不是犯了鐵口直斷的錯誤嗎?”
香江大學的二辯和三辯,倉促組織起了新的反撲,試圖跟馮見雄混戰。
但是從反擊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放棄了對於“民主促進與否的標準在於代表更大多數人的意見、而不是相對少數但強欲的人的意見”這一點的反駁。只專注於駁斥“網際網路帶來的言論自由泛化,是否真的是導致‘帶節奏、裹挾’這種弊端為主,而無法真正讓民意表達、傳染”。
看對方已經在氣勢上退了一步,馮見雄自然更加好整以暇:“那個例子只是因為比較形象,所以可以作為引子。因為調查的原因,我們雙方都很難拿出有足夠說服力的具體民意資料……”
那個香大三辯立刻反駁:“我方可以拿出詳細的資料——最後的大選計票是有結果的,奧黑馬確實勝出超過15個百分點!”
馮見雄兩手一攤:“可是你沒法證明那些因為覺得‘有我這一票說不定也改變不了什麼’而沒去投票的人的觀點——美國這麼多年來,投票人數從來都沒有超過合法選民的60%,包括這一次已經把大多數黑人都圈去投票了。往屆很多時候才40%幾的投票率。”
香大三辯立刻抓住細節質問:“看來對方辯友連‘權利可以放棄、義務必須履行’這個基本常識都不知道。正因為民主是一種權利,所以漠不關心的人可以棄權,棄權就代表他們覺得那兩個候選誰上都一樣、無所謂,最後的當選結果,怎麼就不能代表他們的意志了?”
馮:“但你沒法證明這些人是真的本心就無所謂,還是因為被社交網路乃至上一代的傳媒影響,誤以為‘就算我去了,也不差我這一票’而無所謂的。如果因為傳媒的桎梏,讓某些誤以為自己小眾的人,被騙得不去行使自己的權利,那也能叫對民主的促進麼?
照這麼說,原來對方辯友認為的對民主的促進,就是先造勢阻嚇一下,然後大家都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最後一片和諧,那才叫**”
後面的詭辯過於不和諧,但無非是咬文嚼字,雙方空談真理,誰也舉不出資料,只能就此作罷。
馮見雄逮住時機,開始舉出自己的例子,深入駁斥。
比如他有詳細的資料,證明歷史上某些轉折點,其實真正向往如何如何的,其實都是全域性範圍內的一小撮。只是用了“裹挾大法”,滾雪球一批批把每一具體時刻的少數對手幹掉……
只不過,貌似這些例子就更不和諧了,因此,打住吧。
……
一番不可言說的過程之後,比賽結束。
反正,馮見雄成功地說明了民主就是塊描繪得挺美好的聖徒裹屍布,實際上從來沒人做到過。
充其量只是個利益集團主。
歷史上那些農民起義之所以完蛋,就是因為他們一開始盲目拉攏到了真正的大多數,破壞了食物鏈的結構,導致殺完富戶之後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剝削鏈,最後只能自我瓦解、從內部再分出一小撮10%~20%強欲強執行力的人,奴役剩下的80%~90%,維持社會體系的生態平衡。
達爾文告訴我們,一片草原上總的狼體重不能超過羊群總體重的10%~20%,再多狼就會餓死,狼吃狼。而少一些的話,不但狼吃得優渥,羊的痛苦感也小一些。
這個資料其實是有精妙的科學道理,而且後來也被社會驗證的——比如在先軍的北棒,有100多萬軍人,才2000萬人口。算每個軍人有老婆孩子父母,所以統治階級就有500萬了(考慮到在北棒軍人是高階職業,很有世襲的動力,那麼算一些五口之家兩個軍人好了,打個折)。
這樣打完折基本上就是三四百萬的統治階級,恰好跟奴隸五比一,黃金比例。比這個比例再高的國家,莫不亡國了,沒有可持續發展性。
當然了,利益集團主雖然不如幻想中的“真.民主”好,但憑良心說,比獨-裁還是有一些角度的比較優勢的。
不和諧的廢話就不展開了。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