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帶節奏的都封了(第2/3 頁)
的危機感和不知足,依然讓田海茉急於尋找一個新的突破契機。
馬和紗的“切糕創業”植入式劇情,被放在了舌尖上的華夏第二集裡——馮見雄和陳導都知道,如果第一集就出這個劇情,未免會顯得太硬,萬一激起觀眾對“導購”的反感就不好了。
而放在太后面的話,陳導內心也有些不安——馮見雄是知道經過他打磨點撥的舌尖,一定能延續另一個時空那種激起“民族美食自豪感大撕逼”的輝煌。
但陳導並不知道。
他也怕兩集放完之後、收視率對賭不達標,後面的就沒機會播出了。因此,把投資人的植入式劇情提到第二集,無論如何確保能在全國人民面前放一波,也算是“盜亦有道”,照顧了江湖規矩。
田海茉知道第一集裡並不會有她喜聞樂見的劇情,但她已然決定從第一集開始就追劇。
眾人矚目中,十一國慶前的最後一個週末,舌尖上的華夏如期上映了。..
央視,紀錄片部的牛部長,和製作公司的陳導,也聚首在一起喝了個下午茶,順便關心一下第一手的收視率資料。
一般情況下,播出部門的領導,是不會在每一檔新欄目上線時,都那麼關注的——畢竟央視每天都可能有新欄目上線,要是部門領導都親臨一線關心,那早就忙死了。
不過,那些簽了收視率對賭投資協議的欄目,卻是不多的,幾十個節目裡說不定只有一個是這種合作模式的。
所以,面對這種特例時,部門領導親臨也就不奇怪了。
“陳導,有信心不,是騾子是馬,這就得拉出來溜溜了。”
導播室隔壁的一間小會客室裡,牛部長端著普洱茶,輕輕吹了一下,很是淡定地問。
反正播出部門已經把所有風險都轉嫁了出去,他們是毫無心理負擔的。
陳導的表情,看起來也是很有信心:“牛部長,你就放心吧,這次的片子,我很有信心——別說,這次還真遇到了個值得交個朋友的投資人,懂行,又不瞎指揮。有時候偶爾來幾句,聽上去也都是切中了傳統電視媒體的痛點時弊——人家能年紀輕輕就被中部盯上,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牛部長抿了口茶:“那就看結果吧。”
陳導拍著胸脯:“第一集我多不敢說,達標還是可以做到的。不過重播肯定會比其他同類節目更高。第二集收視率只會比第一集還要高,而且可能會高出兩三成。”
牛部長聽了,心中暗忖:真要是有這種情況,只可能是第一集播出之後,引發了社會範圍內的大討論和線下的社交安利,否則是做不到的。
莫非陳導對他的片子充分激起社會爭議很有信心?
隔壁的導播室裡,許多螢幕上,相隔數秒時間差,先後開始播放節目。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一番感慨華夏大地地大物博、自然環境繁多複雜的“舌尖體”旁白,用一個讓世人耳朵一豎的甜美、端莊、中正平和的女聲念出來。
隨後,照例是最政治正確的西南少數同胞的艱辛採集漁牧生活寫照——某個名叫卓瑪的黑黢黢但笑容甜美的姑娘,在滇南的十萬大山中,拄著木杖一腳深一腳淺地和母親一起採著松茸。
剪輯的節奏非常明快,鏡頭的跳軸微微凌亂,卻帶來了一股意料之外的、體味生活倉促艱辛之美。
從凌晨三點起床進山的原始零和博弈、到爭分奪秒的現代化全球化商業分工。0塊rb一隻的松茸被採購後,小時內就飛到東京街頭的高檔食材超市,作價0000円出售。
矛盾,衝突,原始,零和博弈。無數抓眼球的元素,短短兩分鐘內畢集呈現。
“節奏確實不錯,比往年的同類題材作品都好。”牛部長雖然看過樣片,但是到了播出的日子,仍然看出了一些新意的評價,
“尤其是這個旁白帶節奏帶得太好了,農民,本來是被大多數城市居民觀眾所遺忘的,就算告訴他們農民苦,他們也產生不了共鳴和惻隱之心。
但是把零和博弈的傳統愚昧和現代商業全球化的衝突濃縮展現出來,效果就不一樣了——這些人明明過著苦日子,處於全球供應鏈的最底端,卻只知道跟同村的人競爭,只想靠著‘比鄰居早起床’來撈更多錢。
這種反差效果,絕對會激起話題的。喜歡感慨‘華人劣根性’的人,會在網上抨擊這一點,會和周樹人先生那樣‘怒氣不幸、哀其不爭’。喜歡以同情農民為賣點抱團取暖的人,也能找到抱團共鳴的點,可謂是正反方的注意力都拉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