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深深地感情。特別是那十餘株碩大的參天白松,更是覺得格外親切。經常是看夠了,還要上去珍愛地拍拍她那粗壯的主幹,有的時候還會為她生出一種驕傲自豪之感。
今天自然也不會例外。雖然天氣有些寒冷。我從下面的遊池走廊順級而上,站在亭子裡,居高臨下,放眼望去,更是一幅別樣的風景。鬱鬱蔥蔥的古老白松就像披上了一層白霜,與遠山四野還沒有化淨的殘雪相映襯,更使得漫山蒙上了一層蕭蕭索索的寒冬景象。而在這寒冬景象裡,唯獨這裡盡顯出蔥鬱,又使人頓生一股暖意。再細觀察,亭前左右那各三株古松在寒風中傲然挺立,偉岸無比,令人升起無限的敬意。
此時一陣寒風掠過,儘管風並不大,周圍卻響起了陣陣松濤之聲!我曾聽到過無數次的松濤聲,還沒聽到過如此清純悅耳、韻味深遠的松濤之聲!那偉岸的古松怎會發出如此美妙動人的濤聲?仔細聽來,並不是壯美的那聲聲音,而是一種飽含著深情,滿著一股哀婉的濤聲!儼然是發出的一種泣訴。這無疑是對過去這裡所發生的一切的泣訴,這泣訴是那樣的哀婉,那樣的滿含著追思。
我走下亭來,仰視著那高大健碩的參天古松,一種別樣的情感湧上心來 …… 我又重新把亭子下方立著的牌子上的文字簡介重新瀏覽一遍,簡介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唳霜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原為六方亭。在此常可聽到山間鳥鳴與佛寺鼓聲相呼應。每當霜天月夜,群鶴長鳴,別具情趣。
就是這樣一處美景勝境,在落成矗立了115年之後,1860年遭到了入侵的英法聯軍的殘酷焚燬,使這裡頃刻間變成了灰燼,淪為了一片廢墟。然而蒼天有眼的是,那幾株白皮松在掠奪焚燒者面前傲然聳立,躲過了罪惡之火的劫難!
後來,由於人們實在不忍割捨這一獨特的美景,民國初年在原地進行了復建。由於原來的工藝和結構較為複雜,將原來的六柱六角方亭變成了現在的圓脊圓簷六柱亭。
瞭解到了這一歷史,便理解了這種不一般的濤聲所蘊含著的歷史內韻。
觀賞著這一極為別緻的景點,不禁讓人心生陣痛。由此而使我們想到了整個香山,想到那些古韻猶存的殘垣斷壁和那些甚至連殘垣斷壁都無處可覓的靜宜園之其他景點、想到整個的北京城,就不免讓人更感傷痛。中外人士到北京各個古典名勝遊玩,沒有不對這樣兩組數字(兩個年代)即“1860”、“1900”,非常熟悉的。這是中華民族慘遭列強劫掠、蹂躪的年代。著名的香山寺當初是何等的宏偉、經典?卻先後於1860年、1900年,兩度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燒。使我國這一標誌性的精美建築僅留下一片廢墟在人們面前。再看看天壇、景山、北海和整個的紫禁城,哪一處沒有遭到過列強們鐵蹄的踐踏和摧殘?哪一處沒有被列強們放火焚燒過?圓明園則更是慘不忍睹!
這些強盜們進入東方文明寶庫北京,能搶的就搶走,搶不走拿不動的就放火焚燬,如入無人之境。他們為何如此猖狂,為什麼對一個主權國家如此無禮,不遠萬里,遠渡重洋來劫掠我國的瑰寶和財物?歸根到底,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以後由其擴張、掠奪的本性所決定的。由此也使我們想到,列強們之所以對我國如此的無禮和大打出手,根子也正出自於我們自身。如果我們當初少一些*,多一些親民,少一些安於現狀,多一些居安思危而奮起自強,列強們還敢對我們如此的無禮嗎?
當此刻再聆聽這低迴的濤聲,仰望參天古松,心中有的並不是開始的那種傷痛了,隨之升起了和煦的陽光和快樂,升起了一種自強奮進的精神。那高高聳立的古松,不論酷暑嚴冬,而且是屢遭劫難而不衰,依然那樣鬱鬱蔥蔥,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靠的是陽光,靠的是她內在的骨氣和生命力。如今一個人,一個民族也是一樣,當有了陽光,有了內在的骨氣,就能夠充滿生命活力,就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綻放生機。而即使是這樣,“居安思危”而奮起自強更是永遠都不能夠忘記的。
“唳霜皋”,一處美麗的景點,一處歷盡了滄桑的景點;是一部不能夠讓人忘懷的歷史寫照,也是一個古老與現代北京的傳承與發展的寫照。
沐沭 2010年1月28日 於香山寺
等 —— 人生匆匆 之二
初春的晚上還有些寒冷。在汽車站的拐彎處有一小樹林,平時白天,總聚著些老人打牌、下棋。晚上卻很少有人能夠在此。此刻卻有一母女倆,坐在冰冷的水泥板凳上。路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