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一生必讀的中國帝王史 > 第74部分

第74部分(第1/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穿越戀歌:上官與夏侯【HP】布萊克家族莫名其妙的異世界冒險英雄聯盟之玩家對戰強勢文化手冊特種兵張霄回村搞大事,被女學霸懂不懂ADCarry的含金量穿越王者:聊天室裡的英雄傳奇四合院之剝奪一切暗區突圍之黑金指揮官當原神照進現實家養輔助投餵指南[電競]殺神快跑,你物件玩狙的在平行世界的她們很幸福四大名捕破案系列!穿海:海上建堡壘,戰四海八荒火影之星落塵世CS2:變妹後站上世界之巔LOL,開掛的我,針對就有用?邊緣機械師

當時變法的呼聲極為高漲,而朝中的守舊派卻緊緊靠在慈禧太后的周圍,不願變“祖宗之法”。為形勢所迫,慈禧不能不暫時放一點權力給光緒,讓他先變一變法,等變不成功,她再以收拾殘局的姿態居高臨下地整治光緒。這種做法,要比她死命阻撓變法高明得多。於是,慈禧太后在加以嚴格限制的前提下,同意光緒試行變法。

光緒和梁啟超等人獲悉慈禧太后同意變法,驚喜若狂,以為變法就可成功了。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了《定國是詔》,這實質上是變法的宣言書,詔書斥責了頑固守舊的官僚,指出變法圖強是救國的必由之路,還對頑固官僚空有救國之言而無救國之實的虛偽情狀進行了揭露。

這道《定國是詔》既表示了光緒變法革新的堅定信念,也使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感到了極大的震驚。從這一時刻開始,光緒帝接連不斷地下詔進行變革,慈禧太后則在調兵遣將,準備用武力扼殺革新運動。

光緒於6月16日不顧守舊大臣的阻撓,召見了康有為,破了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官員的成例,並且長談達兩三個小時。在這次召見以後,光緒不僅對變法更加增強了信心,對變法的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光緒就坐在他的龍椅之上,大發革新詔書。

在隨後的一百多天裡,光緒共下詔書一百一十多道,有時一天竟達五、六道之多,內容包括:設立學堂、學習西學、派人出國遊歷學習;改革科舉、廢除八股;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建議;鼓勵修鐵路、開礦業及農工商業;獎勵新發明、新著作;撤驛站、辦郵政;裁減官員、精簡機構、改訂規章條例;改革軍隊訓練、對海陸軍用新法操練;改革財政、制訂財政預算;准許旗人自謀生路等。

毫無疑問,這些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全面改革的措施對於增加中國的國力是大有好處的,但其中許多措施觸及了封建守舊派的觀念和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恐慌和憤怒,他們鼓動慈禧太后堅決消滅改革。

慈禧太后一則對改革本身不同意,她是封建守舊派的代表,根本就沒有改革的思想和素質,更重要的是,她絕對不願意放棄權力,如果光緒的改革繼續深入發展下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野之上贏得了人心,她就再也無法控制朝政了,因此,慈禧太后是決不允許光緒的改革獲得成功的。

當時許多守舊大臣也對維新措施陽奉陰違,拒不執行,不僅當面“勸諫”光緒皇帝,還壓住詔令不往下傳,或是扣住奏章不往上送。一怒之下,光緒就罷了許多人的官。在處理一次扣壓奏章不報的事件之中,光緒一下子就罷了6個大臣的官,造成了轟動一時的“罷黜六堂官”事件。

當然,慈禧太后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光緒的警惕,她躲在頤和園裡,對光緒的一舉一動全都清清楚楚。早在下達《定國是詔》的時候,慈禧就連下三道“上諭”,罷了翁同龢的官,使光緒失去了左膀右臂,並命凡二品以上的大官均須到太后面前謝恩,牢牢掌握了人事大權。

“六堂官事件”後,慈禧更是加緊密謀,讓掌握軍隊大權的榮祿調派軍隊,包圍北京。榮祿就把當時清朝最為精銳的幾支陸軍調到了北京的周圍,一是把聶士成的甘軍調駐天津,二是把董福祥的武毅軍調駐北京西南。慈禧還派親信重兵嚴密護衛頤和園。這樣,慈禧就有恃無恐了。

相對於慈禧太后的十萬雄師,而光緒的改革者只是幾個文弱書生。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授予了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等人四品官位,擔任軍機處章京,做文書工作,人稱“軍機四卿”,再加上康有為、梁啟超,也不過六人。而這些人一點軍政實權都沒有,只能今天上一個奏章,明天上一個奏章,連光緒的面也見不上。而光緒呢?只是今天一個詔令,明天一個詔令,沒考慮能否實行下去。這種變法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固然是巨大的,但在實際操作上,無異於小孩過家家。

光緒對於慈禧太后的陰謀一無所知,只是從每日朝見慈禧太后的感覺中,覺察到大勢不妙,於是,他寫了幾道“密詔”,要康有為到上海辦報館,實是要他去避難。等光緒密召楊銳入宮,向他說明緊急情況,要他設法時,楊銳驚慌失措,竟冒出了一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應當同你家裡人商量。”至此,光緒已完全絕望,他慌急、焦躁、憤怒,但卻一籌莫展。

他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只能坐以待斃。但他還想作一番努力,當時,袁世凱正在北京,光緒就於九月十六日召見了袁世凱。在光緒看來,袁世凱對維新變法一貫表現得較為積極

目錄
帶著遊戲闖異世往事不絕如縷家養小妖精常樂魯莽作者:骨谷安樂死拖延症的我嫁入豪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