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3/4 頁)
芒跟錢鑫廣道別,又回到自己的房子,躲進空間了。
兩週的軍訓時間,讓林愛芒開心起來——又多了很多時間可以治療“病人”!
這一天,林愛芒跟往常一樣,躲進空間,吃了一串葡萄,就想要開始治療病人,可是,走進去,空蕩蕩的,沒有“病人”!
怎麼回事?
林愛芒到處尋找,想要找出空間發生什麼變化,可是沒有!
等她回到書房,才發現書桌上擺放著的那本書,根本就不是《黃帝內經》中的《素問》!
而是《黃帝內經》的《靈樞》!
因為封面的關係,所以自己剛剛看到了,也誤以為是《素問》!
林愛芒趕緊坐下來,端正坐姿,懷著虔誠的心開始翻開《靈樞》。
《素問》重點放在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等內容,而《靈樞》最早稱《針經》,裡面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林愛芒認真地開始默唸這些經絡走向,背誦人體穴位。
古代國醫一般把經絡看作執行血氣通道,維繫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樞紐,人體內外溝通的渠道。這學說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
經脈又分為正經十二條,稱為“十二經脈”,奇經八條,稱為“奇經八脈”。
絡脈又分為浮絡,也就是體表部位的脈絡;別絡,別絡較大,共十五條,其中的“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各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支,合稱“十五別絡”;孫絡,也就是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穴位一般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
經穴又叫做十四經穴,是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一共有361個。
經外奇穴就是那些沒有歸屬於十四經脈,但是又定位明確、有特定療效的腧穴,稱為奇穴。
阿是穴則是病症在體表上的反應點,並沒有固定部位,往往隨病而起,病好了就不見。
耳穴是病症在耳廓上的反應點,它的分佈好像是倒置的胎兒的形狀。
單是熟記背誦這些經絡和穴位,就讓林愛芒背了好幾天!
好不容易,林愛芒終於把這些經絡和穴位都熟記在心,並且,對它們的走向、各自的作用,都牢牢記在頭腦裡。
但是,這些知識不只是要背誦,更重要的是認穴、用穴。
林愛芒不著急,因為,她堅信一點——空間肯定有辦法可以讓自己學會針經的!
果然,就在林愛芒完全背下來的時候,一個全新的模型人出現了!
上面清楚地標示著人體的經絡和穴位!
林愛芒閉上眼睛,雙手在模型上,沿著經絡,開始一個個地背誦穴位的名稱,並且,把每一個穴位的用處、跟其他穴位的聯絡都背誦出來!
等林愛芒把這些全都背出來的時候,林愛芒睜開眼睛,就發現了,眼前的模型完全變了一個模樣!
原來的模型,幾乎可以算是一個露出經絡的沒有什麼面板的模型。而現在的模型,則是之前林愛芒接觸過的“病人”模型!有骨,有肉,有體溫!
林愛芒明白,這是加深難度了!
第一次的經絡模型,上手幾乎就可以摸到經絡。
這一次的經絡模型,經絡需要自己細心摸索出來!
這是考查!考查自己對經絡和穴位的熟悉程度!考查自己認清穴位的準確度!
林愛芒定下心來,開始在這一具新的模型身上摸索著,感覺著。
有時候,一些相近的穴位根本就不容易分清楚。
林愛芒只能一次次地回憶第一次出現的模型,一點點地分辨著。
每一次找到一個非常難找到的穴位時,林愛芒都會長長地撥出一口氣。
時間一點點過去,林愛芒一遍遍地熟悉,直到把這具模型身上的穴位都熟練地認清。
然後,下一次,模型又換了一個,身高不同、胖瘦不同、體型不同,林愛芒又一次認清這個模型身上的穴位。
就這樣,模型變了一個又一個,林愛芒認清一個又一個穴位。
這麼多個模型認下來,林愛芒終於達到一種程度——一上手,就可以認清全身三百六十一個穴位!不管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蘋果型還是梨形!
這一切,花了林愛芒現實時間的半個月!
空間時間的一年多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