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玉米自然就多,這也是豐收的一個因素。
自然還有其它的因素,比如揚花時期的天氣,遇上好的天氣,玉米頭頂的花產生的粉就會隨風抖落到玉米的鬍鬚上,成功的授粉。
種子必須要成功的授粉才能結出來,而沒有授粉的地方就是白色的,或者乾脆是秕穀。
風的成了信使,讓兩者接觸產生反應。
玉米種下地,又解決了一個問題,自然放心不少,如此才會全力迎擊接下來的農忙。
早前砍到的油菜已經有一週了,這段時間因為偶爾夜間會來一場小雨,都沒有氾濫成災。
齊雨洛非常的肯定這天氣要麼在醞釀一場大雨,要麼就是要乾旱的前奏,農村的經驗教訓就是,夜夜下夜雨又下得不大的話就是乾旱的徵兆。
如此齊雨洛才沒有將齊家幾塊水田先種下秧苗,而是用來儲水,等到乾旱的時候還有救急的可能。
收菜籽一般在太陽出來,露水已乾,菜籽的殼比較脆的時候開始,幾乎都是吃一個早的午飯就開始做活。
收菜籽需要很多的勞動力,還需要流很多的汗水,所以準備工作需要充分。
不必說加鹽的茶水,就是含有高蛋白的松花蛋也要準備一些,等到中途餓了就用它墊一下肚子。
雖然用科學的解釋這樣對身體不是很好,松花蛋是鹼性的,胃裡是酸性的,在空腹的時候吃鹼性的東西確實對身體有礙。
不過農民在那個時期也是逼不得已,在那樣炎熱的天氣裡,其它的東西拿倒山上估計一會兒就餿了。
再加上如今的農人字都不識,你還能指望他們理解酸鹼性,正確的利用酸鹼性來生活?
吩咐春芽在中途給大家送一次鹽水,還要送些饅頭和白雞蛋,然後就在家裡收拾。
齊家離不開人,不像其它人家,把門大開啟也沒人進去偷,所以春芽還有留在家裡看家的意思。
齊雨洛就是個閒人,只指揮不動手。
人多,不可能只要一個場子,所以都是幾個人同時出手的。
幸好早就準備了四個連蓋,連蓋是用斑竹製成的,估計很多人都沒見過。
它用粗大的竹篾一片一片的挨著用結實的繩子編成,有一個可以活動的柄,然後連結在一根長長的斑竹上。
人拿著斑竹一甩,連蓋就轉一個圈使勁的落到了鋪在曬墊裡的菜籽上。
脆脆的菜籽殼一受力就自動的開啟,裡面圓球狀的菜籽就掉落出來。
等到將整個曬墊都打一遍,就需要翻動油菜杆,同時還要把加在油菜枝上的菜籽殼抖落,有利用翻面後再打。
兩面都被連蓋打過才算是打完,然後就需要將油菜的杆子清理出來了。
早就準備好竹子花成的竹篾鋪成距離適宜的形狀,把去掉菜籽的油菜杆鋪在上面,等到一定的數量就可以捆成一捆揹回家了。
油菜杆一般都是拿回家燒火的,現代的農民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耐心去要那些不值錢又沒有多少用的菜籽杆了,都是一把火將它們燒在田裡。
這樣做不僅汙染空氣,還是浪費,只是現代已經不需要那一點兒柴火了,天然氣都進了農村,誰還會花大力氣去管那點不經燒又一點燃就灰塵亂飛的菜杆子?
大人一邊抖落菜杆子裡夾雜的菜殼,而一些半大的孩子就會將田裡曬著的油菜拿到曬墊裡挨著鋪下。
只是因為油菜被曬得很脆,稍微一用力就會爆開,然後菜籽就會掉落到地裡,再也撿不起來。
所以需要輕拿,卻不需要輕放,在曬墊裡隨便你怎麼按都沒關係,本來就需要它們掉落的。
小孩子,給她講過就會慢慢的適應,何況還是古代生存環境這樣艱難的孩子,他們小小年紀都可以幫大人很多忙了。
大人在甩連蓋的時候,他們就會休息一下,等到下一輪的時候才會繼續跑路。
齊家的人多,同時三個曬墊一起收油菜自然是不需要花多少時間的,只是這個合作的問題有時候需要時間磨合。
就如同現在,蔣中行這個武林高手在一輪的時間裡學會甩連蓋,不像剛剛開始連蓋甩出去變了道不是平平的打到菜籽杆上,而是斜斜的衝向曬墊,勾起幾根菜籽杆,把鋪平的菜籽弄得亂翻翻的。
所以千萬不要瞧不起農民,幹一行專一行,許多農民能幹的活很多人未必會,而且有時學都學不會。
在多次失敗之下,武林高手不僅使劍厲害,就是甩連蓋也成了高手。
而藍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