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頁)
,我出去叫廚房準備一些熱揚過來,好歹暖暖胃。”
馬氏也是十爽利的人,說著就去了。
楚夫人拉著楚喬煙坐下,寒暄幾句,才問道:“你婆婆如今怎麼樣了?”
“好些了,慢慢的應該能復原。”
楚夫人聽了怔怔的,又瞧了瞧楚喬煙的小腹,正色道:“你也該加把勁兒,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沒動靜?”
楚喬煙有些鬱悶,貌似現在眾人都盯上她的肚子了!還有尹涼,剛剛抱著睿哥兒笑的那模樣,讓她很吃味。孩子,真的很重要啊!
楚夫人看著她嘆了口氣,聲音有些低沉,“好好兒保養身子,你這樣是難懷上。”
楚喬煙只點頭,楚夫人見她如此乖巧,心裡多少有些安慰,給臉上多添了笑,拉著她的手,“如今涼哥兒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屋子裡好歹也要安
楚喬煙就懵了,訕訕笑了笑,她很小氣,沒有那麼大度,雖然古代很流行養小老婆,她還是覺得無法接受。如果真那樣,還不如進宮當妃子得了,至少還是個皇妃,再弄出點兒事,就留名千古,叫後人膜拜了。
楚夫人當然不瞭解楚喬煙的想法,以為她害羞,接著道:“小日子的時候,也該避著些……”
話題貌似跑遠了,楚喬煙挽住楚夫人的手臂撒嬌,“姐姐己以說過我了,我不是小孩子,這些還是懂的。”
楚夫人就扳著臉,見女兒變了人似的,不如以前那麼沉默,心裡也欣慰,就沒有說了。
而書房的氣氛就不同,楚大人剛到京城,對京城的局勢瞭解不深,若是時前倒也不必顧忌。現在卻因為尹涼的關係,不得不打聽清楚。畢竟是自己的家的女婿,也是連在一起的。
太后與皇后之間的矛盾惡化,太后的意思是立長不立幼,大皇子的生母董妃與忠勇侯有些淵源,當年皇后竇氏尚未嫁給北信王,忠勇侯便找太后做主,將董氏送到北信王身邊,不出一年就生了兒子。後來先帝做主,將淮南總兵竇大人的長女賜婚北信王成為正妃,一年後同樣生了個男孩,卻在二歲時從假山上掉下來,撞了腦袋,後來就變得有些不正常了。
當時三皇子摔倒,因大皇子也在場,竇氏自然而然就懷疑到董妃身上找北信王大鬧一場,與太后的矛盾就這樣結下了。
如今大皇尋已以九歲,倒退兩三年,也是六七歲的男孩。皇后要這樣懷疑並沒有錯,然而,又因為太后阻擾,這件事到最後都沒有結果。那時候尚且沒有涉及到立儲君的問題,王爺的繼承者,不比仁山社稷,一個國家的儲君來的重要。竇氏不追究,只是想著以後還有機會,熟料,兩三年過去,卻再也沒有懷上。
而現在……
“竇大人回京覆命了麼?”楚大人神色凝重地問,倘若聖上的決策皇后與竇家不滿,勢必又要掀起一波大稂。畢竟,淮南總兵竇大人在聖上繼承大統這件事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不是有淮南總兵竇大人,聖上也就沒有十全的把握能贏,而當初先帝給聖上結了竇大人這門親事,就已徑暗示了聖上登基的事兒。
書房四人,皆是神色肅穆,尹涼搖頭,正色道:“岳父大人不必顧忌這些問題。”
意思很明顯,尹涼沒有也不願捲進這一次的奪嫡風波中。而淮南總嶽竇大人,也在等一個時機,他現在急躁回來,皇帝勢必會奪了他的兵權,倘若對皇帝的決策不滿,他手裡就沒有了能牽制的籌碼。
楚大人怔了怔,方才明白了尹涼的意思,氣氛隨著他眼角的笑意,慢慢擴散。年輕人也是不能小瞧的,楚大人也主張不參與這一場風波。
無論皇帝最後的決定如何,竇家與忠勇侯總有一方是不滿意的。這個話題揭過,楚大人想起另一件事兒,“……尹大人當初也是為大局著想,縱然勝券在握,他謹慎一輩子,勢必也不願見到你冒險行事。”
說的是尹涼被驅逐出族這件事,楚大人希望尹涼還是該認祖歸宗,不該繼續這麼下去,不但對仕途有影響,也對名聲有影響。
尹涼態度謙和恭敬,“岳父大人的教導,晚輩銘記於心。”
接下的談話就輕鬆多了,楚令霄決定回翰林院,楚令暉也準備去掛個空缺,並不希望透過尹涼的關係謀一個較好的職位。
接近午時,四人從書房裡出來,尹涼過來拜見了楚夫人,楚令暉過來邀請他去東次間用飯。睿哥兒纏著尹涼,也跟著去了。
這邊屋子用飯的就只有楚夫人、楚喬煙、馬氏三人。吃了飯,楚喬煙才讓金玉把帶的禮物拿過來,一一派給了馬氏和睿哥兒,馬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