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頁)
偃金出手,頓時四面八方千萬點鑿影如一張織得極密的巨網向劍奴罩去。
劍奴卻在此時身退,一退兩丈,速度快極,而他的退,卻如長河洩水一般將偃金那狂野的氣勢拉長,甚至自一邊引開。
偃金大驚,驚的是劍奴竟然一開始便以如此古怪的打法,將他蓄足的氣勢在剎那之間引開,使得他本來狂暴的一擊變得有些空落而毫不受力,怎叫他不驚?
偃金驚,驚的還不是劍奴引開他氣勢的方式,而是劍奴在他最不想對方出劍的時候出劍了。
劍奴的劍,猶如自魚背平剖而入的利刃,可以將肉和刺完整而利落地分開,而他所分開的是偃金的氣勢和招式。
沒有氣勢的招式,如失去了靈魂的行屍走肉,空有軀殼卻無真正動感之處,而劍奴對這之間的縫隙把握得竟是如此精妙而準確。當他將偃金氣勢拉長引開的一剎那,偃金那強大的精神壓力立刻裂開了一點破綻,招式也將隨著心靈的破綻而出現真空之處。而劍奴卻能夠將這之間的破綻把握得如此準確,如此精妙,怎叫偃金不驚?
偃金驚,惟有迅速變招,他知道,今次遇到了對手,真正可怕的對手。
真正的高手只要在出手的第一招就可看出,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僅憑劍奴隨意一式便足以讓任何對手為之刮目相看。
偃金變招,以圖掩飾這之間所生出的那一點破綻,他也在不可能的情況下硬生生地退了兩步。
這的確是很有趣的事,雙方完全未能正面交手,便相互退避,這種場面就像小孩在嬉鬧,但真正的高手卻清楚,這之間的兇險僅在一線之間。
劍奴一退一進,快若驚鴻閃電,劍身靈動得如無孔不入的電芒,在偃金退後第三步之時,已經攻到了其面門。
偃金惟有硬接,他甚至感到有些無法抗拒劍奴這靈動得完全沒有定向的劍。
“叮……”金鐵交鳴之聲極輕,那柄劍已若靈蛇一般滑入偃金的鑿網之中,竟是那般靈活。在劍鑿交擊的一剎那,劍奴的劍便有七十六種角度的變化,與五重力道的交換,使得這一劍擁有了無可比擬的威脅力。
偃金身子一縮,不退反進,卻是自下盤搶進,欲趁劍奴的劍被封上盤而施行近身相搏之法。
事實上,劍奴一開始便看準了偃金的意圖,因此一退便是兩丈,令偃金的如意算盤落空,使這個主攻型的人物反而先機盡失,落入了其算計之中。對此偃金當然也已早料到,可能是因為劍奴剛才在一旁觀看了他與唐德的相鬥,所以也便想出了與他相鬥之法。
因此,他欲搶回先機,惟採取近身相搏一途,而別無他法。因為在功力上,劍奴並不輸於他,在劍術和氣勢上,劍奴也是無可挑剔的。是以,這是他別無選擇中的選擇。
第九卷第六章劍鑿交鋒
偃金進,劍奴卻退,在步履之間針鋒相對,劍奴腳下的步法也極為玄奧,根本就不給偃金任何機會。
劍奴腳步後撤之際,長劍下拖,然後以極速上挑,使得偃金不得不放棄自下盤搶攻的想法而抽身後撤。
劍奴幾乎是偃金腹中的蛔蟲,似乎完全知道偃金所想,在偃金後撤之際,長劍已標射而上,劍尖似乎凝聚了萬鈞的力道,狂野而暴烈的殺機一時間取代了那滄桑而沉重的壓力。
一進一退,一退一進,劍奴咬著偃金的尾巴窮追猛打,在策略上掌握得極為到位,根本就不會給偃金喘氣的機會。劍奴勝在速度、步法,加上劍法的輕靈飄逸、無跡可尋,竟使得首佔先機的偃金連連失利。
偃金心中又氣又急,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劍奴的計算之中。劍奴若即若離,陰魂不散的劍始終是在他的面門之前晃動,他欲擋欲擊都找不到方式。因為劍奴的劍可以在瞬息作幹變萬化,可以在眨眼間作百餘個角度方位的變換,而且劍身的力道也是變化無常,根本就讓人無法捉摸。
唐德與帝十交手,兩人倒戰得旗鼓相當,雖少了劍奴與偃金的那份驚險,但卻多了一些火爆和壯烈。
兩人都是以硬碰硬,各受了一點小傷。不過,陶唐氏的戰士卻吃了虧,此刻的戰局似乎要在這群戰士身上分出勝負。因為雙方的主力高手都旗鼓相當,剩下的便是這群戰士的事了。
因為陶唐氏戰士一開始便損失慘重,又被帝十殺得七零八落,自然會在這群如狼似虎的九黎戰士手中吃上大虧了。
在這群戰士相鬥之中,已呈一面倒之勢,陶唐氏戰士惟有被屠宰的份,因為場中已是兩三個九黎戰士對付一個陶唐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