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4/4 頁)
。”
先是定下基調,跟著白珙桐繼續說道:“在我的設計裡,美術館是建在一座山頭上。。。”
“我想,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它露在地面部分的屋頂與群峰的曲線應是相接的,就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小山美秀子放慢手中的動作,凝神聽著白珙桐的語言。
“在其空間配置上,美術館則應是如桃花源記的意境,應具有中國園林迴游式的趣味。”
白珙桐指了指小山美秀子手中的一副總平面圖概念,沉聲道:
“它會隨著參訪者的移動,展現出不同的空間景緻,從而體驗出不同的意境。”
“參訪路徑極具哲學思維,將整個過程體驗比喻為人生旅途亦無不可。”
“在彎曲的隧道中漫步,只見隧道盡頭隱約發出光芒,卻不知道將通往何處?這如何不是特別具有禪意的一幕,如何不是讓人在短暫而又寧靜的時刻,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
沿著路徑,將那尋常的隧道進行設計,使之成為桃花源中的景。
透過隧道的洞口,有光線灑入,正貼合向那句:“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隧道外,種上一片片桃花林,則對應:“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不斷的描繪,小山美秀子教主不時點頭,平和的眼眸為不斷閃爍的憧憬取代。
在表現圖中,那曾經引起爭議,需要越過山谷的吊橋花費了白珙桐許多的時間,他專門為美術館單獨研製設計。
最終的吊橋,可以稱之為舉世無雙,從與其相連線的隧道出來緩緩前行便會看到美術館的主入口。
它整個結構採用非對稱多懸斜索結構,由一條定製的曲線型鋼作為主要支撐結構,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線,同時暗示著前面美術館的瑰麗與深邃。
整座美術館雖還未完成,但每一處細節卻都考究無比,無疑展露出了設計者的鬼斧神工!
許久後,白珙桐閉上了嘴巴,不在言語。
他抿上一口熱茶,視線落在小山美秀子教主的身上。
這位教主有些出神,似乎是在暢想,暢想那座美術館建立後的模樣。
白珙桐不知道,在美術館建成後,小山美秀子教主對這座現世的桃花源真正是有多歡喜,亦真正體現出了她對美學的潔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