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切為了利益(第1/2 頁)
“節目組沒有跟你聊過?”梁冬突然問道。
《我是歌手》跟其他節目不同,它不是競技節目,也不只是綜藝節目,而是兩者的結合。每一檔綜藝節目,除了內容之外,節目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怎麼跟明星合作。
能夠參加綜藝的明星,基本上沒有任人拿捏的小角色,他們背後有龐大的人脈網,還有錯綜複雜的利益圈,節目組想要邀請一位明星,除了明星本人之外,還需要擺平他們背後的利益圈。簡單點來說,就是拿出足夠的利益打動明星團隊,或者他們背後的娛樂公司。
除非是自己成立工作室,自己當老闆的明星,否則明星不只是明星,他們更像是明面上的代言人,他們掌握一定權利,更多權利卻被經紀團隊掌握。
節目組想要讓明星按照他們的設定走,除了明星本人同意之外,隱藏在他們背後的團隊更需要同意。很多時候,就算明星本人不同意,只要拿出足夠的利益打動明星團隊就行,他們會說服明星。
明星為什麼會參加綜藝節目?並不是為了遊戲,更不是為了到處遊玩,而是為了人氣。參加一檔大火的綜藝,他們就會在短時間內獲取名氣。這種提升會在網路上直接展現出來,比如說人氣排行榜,討論量等等,在大資料時代,名氣也能數字化。
名氣提升之後,他們就能借此跟其他娛樂公司,代言商談判,得到一些好角色,或者拿下一些大代言等等。對於大部分明星來說,綜藝節目只是一個槓桿,可以讓他們撬動更多利益。
通常來說,明星參加一檔大火綜藝節目,名氣會有一定加成,如果表現突出,甚至會鹹魚翻身。有太多明顯因為綜藝節目翻身,對於過氣明星來說,綜藝節目跟《我是歌手》一樣,已經是他們唯一鹹魚翻身的機會。
為了讓觀眾記住,他們或耍寶,或逗趣,甚至不惜自黑,為的就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有了印象之後,他們才會有話題度,才能因此獲得機會。
而對於當紅明星來說,參加綜藝節目是為了一段時間名氣碾壓的假象,他們需要用那些假象獲得大代言,重要角色等等。
不要小看那些代言、角色,它們每一個都代表著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利益。無論是明星本人還是娛樂公司,都不會無動於衷。
《我是歌手》也是如此,補位歌手存在利益交換,淘汰歌手同樣存在利益交換。可以這麼說,在比賽之前,淘汰者是誰,歌手們心知肚明。
不過《我是歌手》依然算是一檔還算公平的歌唱比賽,因為冠軍是誰,歌手們並不會提前知道。
確定淘汰者之後,節目組會聯絡明星團隊,會付出某些代價。比如說氣氛渲染,或者資源交換等等,他們不是小角色,節目組不敢隨便打發。
“當然!”尚紋潔倒是沒有隱瞞:“節目組承諾我在淘汰之前進行渲染,儘量讓觀眾感到遺憾!”
梁冬並不奇怪,這也算是節目組跟明星之間的套路,離開之前,節目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鋪墊,讓觀眾覺得他們被淘汰不是因為實力原因,而是因為其他客觀原因。
比如說比賽期間身體不舒服,歌曲選擇出現問題,或者說遇到了某些事情等等,這些畫面提前可以拍攝出來。
尚紋潔正是如此,本週,關於她的內容全都跟電音有關。華國主流音樂是流行音樂,古風音樂;其次就是搖滾,民族樂;再次一級,則是民謠等等,電音在華國的市場很小,可以算得上是不入流音樂。
在《我是歌手》舞臺上,獨自扛起電音的尚紋潔被節目組塑造成堅持、勇敢、永不退縮的新一代年輕歌手,她的退賽不是實力,更不是由於年輕,她只是走上一條註定崎嶇的音樂道路而已。
確定主題之後,觀眾對尚紋潔的離開會有一些遺憾情緒。其次則是加深她作為電音女王的地位,讓她成為電音的代言人。
這是補償,其實也是獎勵,對她能夠第一批支援節目組的獎勵。
節目組為選手塑造人設只是一方面,背後還有更多的利益交換。比如說跨年晚會,其他大火的綜藝節目,普通明星很難得到機會。而有這次交情之後,尚紋潔背後的團隊就可以推薦明星,只要不是太另類,節目組一般不會拒絕。
利用推薦名額,尚紋潔可以跟其他明星合作,或者加深人脈,或者某個代言,某些機會等等,這也是另類的資源交換。
“有節目組在背後推動,電音女王的稱號你倒是能夠坐實!”梁冬說道。
電音女王看起來是一個稱號,它蘊含的意義卻沒有那麼簡單。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