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本是逸林雅事。只是前輩杯酒獨酌,嶺上白雲空對,不覺得辜負良辰麼?”
此時那小童一下子驚醒過來,便有一個過來說道:“你這少年好生無禮!不經主人通喚,排門直入,言語孟浪,還不快快出去!”
老者卻是伸手止住那童子,醉目朦朧,斜睥少年說:“杯酒雖淡,內中自有乾坤;白雲或空,相對亦解風情。那少年,此中真意,你小小年紀,卻是難曉其味。”
少年哈哈一笑,也不管其他,自顧行至老者面前坐下,雙手抱膝吟道: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
歡樂苦短,憂愁實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簷,疏雨相過。
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老者聽著,朦朧的眼中漸漸清明,手下卻不自覺地擊壇相應。待少年吟罷,不由呵呵笑道:“不想小友,卻是解人。不知可堪飲麼?”
少年說:“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有何不可?只是晚輩,卻有點小小毛病,道是‘三不飲’”。
老者聽了,呵呵笑道:“好,好,小友果是妙人。願聞其詳。”
說罷,卻從身邊拿出一個破碗來,自壇中注入半碗濁酒,龍飲鯨吸般一氣飲下,撥出一口酒氣,滿臉陶然。
第六章 喝酒的規矩
少年見了老者這般做態,微微一笑,說道:“晚輩這第一不飲,乃是坐中無有高人,對面未見知己,則不飲。那酒之為物,乃是二三同志,或風雨之夕,或登高晴日,或吟或詠,或行或坐,當此之時,把酒放歌,物我兩忘,才是解處。若座中盡是面目可憎、語言乏味之輩,言不入耳,話不投機,這酒卻如何飲得入喉?世俗人等,以酒肉相交,卻是糟蹋了美酒,晚輩不為。”
老者一聽,放聲大笑,連連點頭稱是,又從壇中倒了一碗酒出來,一氣飲盡。
少年又道:“晚輩這第二不飲,乃是心懷若不暢意,胸中常鬱憤悶,則不飲。飲酒本是樂事,陶然忘機,平和安樂,方是酒中真境。舉懷銷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若有那飲酒痴狂,顛狂放浪,借酒澆愁者,匹夫之行,卻是辜負了美酒,晚輩不為。”
老者聽罷,更是擊掌連贊,自壇中滿滿倒了一碗酒,一飲而盡。再看壇中,竟已是空空如也。
少年如若未見,含笑說道:“晚輩這第三不飲,乃是杯中若無佳醉,樽中唯有糟醪,則不飲。飲酒如品美人,若是麗質出塵,自然另人心醉;若是胭脂俗粉,只堪遠避,如何相對?因此那村酒濁醪,直是酒中無鹽,以此濫竽充數,卻是唐突了美酒,晚輩不為。”
老者聽了,哈哈笑道:“好個三不飲!便當再浮一白!只是不說你這許多規矩,現下便是想飲,酒也無了。”低頭沉思半晌,便道:“罷!罷!僧哥,道童,你二人去將我後屋窖中所藏之酒搬一罈來,我與小友共醉。”
那兩個童子聽了,不由看向盧鴻,臉上全是佩服之色。真沒想到這少年只憑幾句話,便讓自家老爺捨得改了規矩,把庫裡藏的酒都搬出來了。
少年聽了,卻是出言攔阻道:“前輩且慢!晚輩適才說道有三不飲,無有佳釀,卻是萬萬飲不得的。晚輩觀前輩所飲之酒,也不過普通濁釀。晚輩門外下人,卻攜有美酒,與尋常村釀大不相同,便取來與前輩同飲。”
說罷,便對外喚了一聲道:“洗硯,將酒拿來。”
原來這少年,正是盧鴻;這老者,便是那盧鴻打定了主意要算計的崔三醉老爺子了。
門外洗硯聞聲,便攜一個小酒罈進來。崔三醉見了,微微一笑,眼光閃動,卻不言語,捻著頜下稀稀疏疏的幾莖短鬚,只是看著盧鴻如何動作。
盧鴻伸手將洗硯手中酒罈拿來,一手開了塞子,一手便將一旁崔三醉飲酒的酒碗取過,自壇中倒了大半碗酒。自己卻從懷中掏出徑寸的一個小酒杯,自壇中滴得幾滴,杯中便已滿滿的,對崔三醉說:“小可這酒乃是用新法釀製,口味甘醇,酒勁甚大。請前輩品嚐,晚輩先乾為敬。”
說罷,一仰脖,將杯中酒飲得乾乾淨淨。
崔三醉又好氣又好笑,說:“你這小子也恁能耍滑,和我喝酒,就預備下這麼大個杯子來?別一不小心連杯子都喝下去了!”
盧鴻卻一本正經地連連搖頭說:“前輩此言何意?品酒論道,貴在適意。晚輩年紀既小,酒量不高,以此小杯,低斟細酌,正如春水低迴,得其清淺之趣;前輩沙場老將,堪稱海量,當持巨觥,吐氣開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