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有的嬰兒晚上要喝牛奶,年輕父母為圖省事,臨睡前就將牛奶煮開放入保溫瓶,半夜倒出給嬰兒喝。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溫瓶中的溫度逐漸下降,待下降到某一溫度時,保溫瓶裡空氣中的一些雜菌便會進入溫度適宜的牛奶中繁殖。牛奶富含蛋白質和糖,最適合細菌生長,細菌在牛奶中約20分鐘繁殖一次,3~4小時之後,保溫瓶中的牛奶就開始變質。這時牛奶外觀無明顯改變,口感異味也不明顯,家長不易察覺。而用這種奶喂嬰兒往往會引起嬰兒腸道感染,出現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甚至食物中毒。因此,牛奶應隨煮隨吃,奶粉即衝即喝,不可留到下一頓。
誤區十四:寶寶喝奶粉容易上火
在城市裡,有很多時尚媽媽母|乳不足,嬰兒需要補充奶類食品。很多家長認為,喝奶粉容易上火,會引致大便乾燥。但是,最近科學研究發現,影響寶寶鈣質吸收、大便乾燥的原因是奶粉中新增的棕櫚油與鈣質結合,形成鈣皂;新鮮牛奶富含酪蛋白,揮發性脂肪酸含量也很多,易引起寶寶腸道過敏、消化不良。配方奶改進了各種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新增了某些母|乳中的營養素,使之更容易消化吸收。
誤區十五:給寶寶吃雞蛋清
6個月以內的嬰兒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腸壁的通透性較高,雞蛋清中的蛋白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經腸壁直接進入小嬰兒的血液之中。這種異體蛋白為抗原,可使嬰兒體內產生抗體,再次接觸這種異體蛋白時,則出現過敏反應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溼疹、蕁麻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因此,不宜給寶寶吃雞蛋清。
誤區十六:用雞蛋代替寶寶主食
主食一般指米飯和麵食,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每天人體所需總熱能的50%?60%都來自於碳水化合物。
與雞蛋和大魚大肉相比,米飯和麵食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其他食物不可代替的營養物質。每天保證攝入足夠的米飯、麵食等穀物類食品是合理膳食的基礎。
蛋類食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如果將雞蛋作為主食,過多食用,就會導致蛋白質過量攝入,不但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且還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腸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現象,增加體內的氨類毒副產物,加重肝腎負擔,增加鈣的排出量,最終影響身體健康。而對於胃腸功能差、消化酶少的小寶寶來說,更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專家指點:
雖然雞蛋營養豐富,但不可作為主食過多食用,一般來說,1?歲的嬰兒最好只吃蛋黃,且每天不宜超過1個;年齡稍大的幼兒可以每天吃兩個雞蛋。每天必須讓寶寶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說要讓寶寶吃一些米飯和麵食,這樣才能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熱量來源。
誤區十七:長期用豆奶餵養寶寶
豆奶製品主要是以豆類為原料製成的,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較多的微量元素,還含有多種維生素。豆奶中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植物蛋白質,含鉛量較多,嬰兒如果長期只用豆奶,會使嬰兒體內含鉛量增多,影響嬰兒大腦細胞發育。
調查發現,長期喝豆奶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引發甲狀腺疾病或生殖系統疾病的風險係數較大。因此,在餵養嬰兒時,不要長期只用豆奶。特別是4個月以下的寶寶,更不宜單獨餵養豆奶,只可作為補充食品。還是餵養母|乳最佳;其次為配方奶粉。
()免費電子書下載
誤區十八:長期用麥|乳精餵養寶寶
麥|乳精由麥芽糖、|乳製品、麥精、可可等加工製成,一般每100克麥|乳精含蛋白質6~8克,僅是奶粉的1/3,雞蛋的1/2,而且這些蛋白質有1/4是來自可可粉和麥精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動物性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低。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這是麥|乳精所不能滿足的。此外,麥|乳精所含的脂肪較少,所以吃麥|乳精也不能滿足熱能供給的要求。如果用麥|乳精來餵養嬰兒,孩子只會越來越瘦,還容易得病。因此,不宜把麥|乳精當成嬰幼兒的主要食品。
誤區十九:過早喂嬰兒米糊
有些老年人說,“錢做膽、米做力”,總覺得米飯的營養價值高。其實,過早喂米糊,易造成寶寶營養不足,尤其是蛋白質供給不足,而且嬰兒對澱粉類的消化能力差,會導致因蛋白質營養不良而出現虛胖,或發生消化不良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