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2/4 頁)
母鹿都捨不得射,當時我們都親眼所見,如今……如今,這個,陛下雖然舉止略有失當,但他卻也是為大魏著想,大人何以如此悲觀?”
陳群長嘆一聲:“那時陛下年青,人是會變的……或許我是老了,好多世事我都看不懂了,陛下,或許陛下當真是有他自己的打算。但是,我……罷了,我過些天,向陛下辭職回鄉。”
“長文兄,你這樣做又是何苦,陛下年幼,你我相勸便是,雖然陛下暗殺東阿王的舉動有失王者之風,但兄長也不用如此做吧。”
陳群苦笑:“伯儒,你有所不知,不是我不能容陛下,實是陛下亦不能容我了。前日。我獨自覲見陛下,打算將心中之話和盤托出,哪知道,未說幾句,陛下便說我心向東阿王,非是純臣。又說我先時曾隨劉備,渭南又被季漢所擒,有什麼資格來龍去脈管此事。賢弟,先帝定下四名託孤之臣,司馬懿在宛城引軍。名雖魏臣,實事自立,此時我再離開,已是去了半數。陛下年紀既長,不願再有人在旁指手劃腳了。也在情理之中。罷了。我若辭呈,陛下肯定詔準,到時賢弟也不必幫我解說。我離開之後,你在陛下身邊,要事事精心。鄴城雖得自袁紹,卻是我大魏起家之地,無論時局如何。萬不可從遷都之議,河北在,則大魏不亡,河北若失,我大魏便不存了。”
……
時隔不久,陳群至仕反鄉。曹睿任命原尚書僕射衛覬為尚書令,孫資,劉放為尚書僕射,朝中一日內連調幾十個官員。一時間,朝中議論驟然停止,誰也不敢在當面指責陛下的作為了……
海上雖冷,但結冰卻要遲一些,船行至遼東沓氏城,眾人上岸。又換了車輛,經平郭,汶縣,安市,新昌至襄平。
遼東是公孫恭的地盤兒,但眼下在名議上歸順了季漢。其實早在幾年前渭南大戰,公孫太守派去的人馬全數被擒之後,公孫太守見識了季漢地實力。便開始悄悄與季漢相勾連,私下交往,但那時的交往都是虛的。彼此試探,並不誠心,直到季漢魏延,李昴,關鳳等人在大漠召集諸部進憲會盟,平定了大草原,把勢力延伸到幽州之後,公孫恭才真正改弦異幟,轉投季漢。
不過。關索等人送曹植,卻沒把這個書生送入襄平,而是送到了襄平附近的一個小山谷,此谷名叫芳潔谷,當世大儒管寧居所。管寧字幼安,是東漢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人。東漢未年,天下大亂,他與王烈,邴原等避亂遼東。到遼東後,管寧只談經典,不言政事,結廬於襄平附近的山谷中,使大批避難者前來投靠,不久便成村落。於是,他便開始“開詩書,陳俎豆,飭威儀,明禮讓,非學者不見”,對遼東尤其是襄平一帶地學風以及社會風氣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曹魏政權統一北方面軍後,中原稍安,避難者多歸故土,管寧仍安然沒有歸意。公孫康死後,因其弟公孫恭自立為遼東太守,管寧認為“廢嫡立庶,下有異心,亂所由起”,遂決這攜家眷浮海還鄉。臨行前,將公孫氏父子歷年來所饋贈禮物如數奉還,以示高潔,此時,公孫恭卻想自己準備投降季漢,管寧還鄉必歸曹魏,這等人才豈能讓曹魏得去,當下快馬攔阻,不肯放他,後來我得知此事,與公孫恭商議,願以大秦(古羅馬)明珠三百顆購管寧避居地山谷贈與管寧,並相約無論天下紛亂至何種程度,任何勢力不得入谷,否則季漢與公孫氏並討之。這個山谷本來就什麼也沒有,管寧等人在這裡讀書也不交稅糧,反到是每年要給他們各種供給,此時聽說季漢願意用這樣高難的價格來換,公孫恭自然滿口允諾。而管寧在遼東住了三十多年,與好朋友王烈,邴砂並稱“遼東三傑”,又有數不清的門人弟子。自然也不想離開,加上這些年曹魏也並不平靜,戰亂紛起,得此承諾後便留在了遼東。
我心知以曹植身份,肯定難為所用,故把他送來這個專學術的世外小桃源,讓他在這裡好好過完下半輩子,也就對得起他了,至於讓他幫我對付曹魏,我想,這位才子雖然一輩子受人打擊,卻還不會變節。李晟等人將曹植送到這裡,才將一切講明,曹植至此時也無可奈何,又兼得見管寧這個天下大儒,谷中多是隱士學者,自然比之活監獄封地不知強上多少,而管寧也早知曹子建大名,自然善待於他。
管寧見到曹植,果然很是開心,但對李晟等人卻極為無理,正眼都不肯看上一眼,李晟知他大儒脾氣,卻也不放在心下,向他施禮罷,將一切說清,說自己算不得學者,不配入芒潔谷,當下施禮分別。
關索有些生氣:“這個管寧,對我們居然是這付樣子,陛下花那麼多明珠買地來送給他,就算不說遠來是客,可咱們也算得地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