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戰略決策。他指出,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使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進入這個時期的關鍵時刻,黨中央作出了抓綱治國的戰略決策”。他進而解釋說,這個戰略決策有一箇中心點,“就是高舉和捍衛毛主席的偉大旗幟,放手發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揭批‘四人幫’的偉大斗爭進行到底,徹底肅清他們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流毒和影響,鞏固和發展第十一次路線鬥爭的勝利成果,在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對外工作的各個領域,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為了“堅決維護”“毛主席作出的決策”,必須“始終不渝地遵循”“毛主席的指示”。為此,華國鋒要求從這次代表大會之後,“對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理論,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看誰真正地學到了一點東西,看誰學的更多一點。”
華國鋒或許沒有想到,“兩個凡是”後來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他自己為此作過檢討,也因此而離開了中央的領導崗位。
4。鄧小平復出始末(1)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經問過鄧小平:“最痛苦的是什麼?”鄧小平回答說,他一生當中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鄧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裡,就有兩次被打倒。一次被下放到江西,一次被禁錮起來,冒著被暗害的危險。而他的復出又是同“###”聯絡在一起,這成了當時兩個敏感的話題。
鄧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是因為毛澤東不願意看到他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1973年周恩來病重,鄧小平從江西“牛棚”裡回到北京,開始代替周恩來分管國務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國務院日常工作期間,於1975年開始對各方面進行整頓。這種整頓實際上是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各種“左”的錯誤做法。用鄧小平後來的話說,“這些整頓實際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調”。這是毛澤東所不能允許的。在此期間,毛遠新經常在毛澤東跟前搬弄是非。他在1975年9月曾告訴毛澤東,現在社會上有股風,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怎麼看,是肯定還是否定,成績是七個指頭還是錯誤是七個指頭,有分歧。他還對毛澤東說,鄧小平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
恰好在這個時候,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惠憲鈞等幾個人透過鄧小平向毛澤東轉交了兩封信,這使毛澤東感到不悅。他由此認為,劉冰等人寫信的動機不純,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他把這件事同毛遠新彙報的情況聯絡起來,斷定有人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賬”。他希望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過一個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決議。他讓鄧小平主持透過這個決議,一是讓鄧小平這些對“文化大革命”有看法的人作這個決議,就可以堵住那些對“文化大革命”有異議的人的嘴,使他們不再唱反調;二是毛澤東想給鄧小平一次機會,讓他改變觀點。但是,鄧小平沒有接受毛澤東的建議。他還說,由我主持寫這個決議不適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何論魏晉。”隨之而來的是,鄧小平的大部分工作被停止了。
1976年2月,華國鋒代理國務院總理職務,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這時,全國開展了“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華國鋒分批向黨內高階幹部傳達了毛澤東的“重要指示”。在這個指示中,毛澤東點名批評了鄧小平。他說,鄧小平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歷來不提這個綱。”他甚至認為鄧小平“代表資產階級”。儘管如此,毛澤東對鄧小平的批評還是留了一定的餘地,說:“批是要批的,但不應一棍子打死。”〔42〕
華國鋒在傳達毛澤東“重要指示”時發表了一個講話,這個講話經毛澤東審閱過。華國鋒還強調說:要在學習毛澤東“重要指示”的基礎上,“深入揭發批判鄧小平同志的修正主義路線錯誤”。他希望高階幹部在這個問題上要“轉過彎來”。隨後,毛澤東的“重要指示”和華國鋒的講話向全黨作了傳達。
毛澤東雖然對鄧小平作出了不正確的處理。但是,他對鄧小平“保留黨籍”的意見,也反映了毛澤東對鄧小平的處理仍留有餘地、甚至寄予某種希望的心態。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鄧小平兩次被打倒,但毛澤東兩次都把鄧小平的問題當做內部矛盾,對鄧小平的處理都留有餘地。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毛澤東看中了鄧小平的才華。而且鄧小平的性格又很像毛澤東,就是在原則問題上不肯讓步。所以,毛澤東很欣賞鄧小平。他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