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他曾經在洋務工程師的眼中也看到過,那時他們滿是振邦興國的渴望,而到了晏軾這裡看似簡單的,卻是並不一般的渴求,那是要打破千年來固有束縛枷鎖的心念。
只是,薛蟠知道利益推動一切,會有的,晏軾要的未來。
京城,郇昰開啟了書房裡的一個暗格,裡面是一個銅製的長筒,赫然就是晏軾製作的望天鏡。
第19章 臘八悲喜分
“爺,宮裡賞下來的臘八粥已經分好了。”伍德公公向郇昰稟告著。
今個兒已經是臘八,京城裡最大的永福寺的僧尼們,以三五人為一隊,詠誦著佛號,走在街巷之中。最前頭的那位手中捧著一個銅沙羅,裡面端坐著金銅佛像,後面的幾個手持著楊枝,浸以香水,灑露於街,繞了整個內城一圈。等中午時在浴佛會告一段落之後,就在寺門口架起了一口大鍋,下面是正燃著的柴火,為裡面的臘八粥保溫。一個和尚拿著手柄稍長的木勺,另一個和尚在邊上安排著百姓們的排隊秩序,開始施臘八粥了。
“知道了,你放下吧。”郇昰看了眼宮裡賜下來的粥品,作為皇上的兒子,得到的那鍋自是不錯的,哪怕他不是最受寵的皇子,生活上的食物用具,也斷不會在這樣明眼人都能看見的地方被怠慢,皇城裡的人都知道怎麼不被抓到把柄。
每年臘月一開頭,內務府就開始採辦這些五穀果實。初七那日,當著王公大臣的監察之下,開始架鍋熬粥。這個鍋子可不小,足有6尺的徑口,5尺的深度,都夠藏一兩個人在裡面了。之所以用這麼大的鍋,是因為這些粥可是要分給很多人的。
從第一鍋供佛、第二鍋供皇上與宮裡的主子們用、到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們與京城的高僧用、第四鍋給百官嚐嚐,再到分給京城的皇家寺廟與施捨給百姓們,這裡面的用料可是一鍋沒有一鍋好的。
單單是在臘八節的這天喝個粥,也是分出了三六九等的。
郇昰趁粥還溫便吃完了它,心裡想的卻是待開了春,孩子降生了之後,就想法子離開京城去看看,他還沒有出過京呢。算起來等過了年,郇昰也是十五歲了,是到了可以出門辦事的年紀。而郇昰不只是為了差事,更是想去看看大慶的不同風貌,不只是那些書上的文字。雖說,大慶沒有皇子不經批准不得出京這個說法,但是一個皇子要想在沒有差事的情況下,滿大慶的遊學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他想起了那個特別的望天鏡,那是在一個雜貨商人那裡淘來的。就在某天的晚上,他不知怎麼地把它抬起對著天空望去,然後讓他的心跌入了一片繁星的世界裡,那些在漆黑的夜裡,閃爍著光芒的東西,從來沒有這樣的清晰,彷彿觸手可及。
等他之後看到了月亮上的環形山,郇昰第一次思考那個上面真的有神仙嗎?如果沒有,那其它的星星呢?如果可能有特別的人,那真的又是仙人嗎?仙人怎麼觀察地下的人,也是透過這樣的望天鏡,還是比它們更加亦真亦幻的法器?
郇昰在尋找這樣的答案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廣粵那裡來的書籍,都是西洋人的東西,說的是格物之道,還有數理之學,這些在大慶並不是主流之道。只是,對於一個皇子來說,四書五經也不是根本之道,要懂會用,卻不是咬文嚼字,那有翰林院和國子監辦著呢。
京城裡面能人是不少,但是真的擅長這些,並從心中重視它們的人並不多。郇昰想去江南看看,聽說宋詮治學不同於常人,說不定他能聽到點不錯的想法。以前宋詮是朝中重臣,他一個少年皇子沒有接觸的可能,現在宋詮丁憂在故里,卸下包袱,而他一個入朝做事的皇子,似乎還是不能與之接觸頻繁。郇昰心裡搖搖頭,這就是不自由。
不自由是活人說的,嚥了氣的就是連說一句的資格也沒有。
張氏沒有能過熬過這個冬天,就在臘月初四的夜裡斷氣了,連最後一口臘八粥也沒能喝到。這讓準備歡歡喜喜過節的賈家一下子陷入了喪事中。
賈母已經是皺眉很多次了,那個張氏不說活著的時候不讓人省心,是個心高氣傲的,就是連死也這麼的不會挑日子。卻還是悲嘆了一句,“讓老大過去,好好地辦了,怎麼也在賈家十年了,她的孃家又遭了那樣的罪,也是個命苦的。讓永福寺的大師來唸唸經,為來世攢個好日子。”
賈璉呆呆地站在靈堂裡了,一旁是同樣悲痛的賈赦,這人活著的時候,父子兩人沒有這般永遠不相見的悲苦,但是冷不丁的,其實是預料之中的,離了常伴身邊的人後,整個人就是空了一塊。特別是賈璉,他閉上眼就是張氏不捨的眼神,沒有了,他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