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頁)
3年10月12日這天發生的一件事卻徹底地改變了這一切。
普魯士王國有一家公司——費蘭貨物貿易公司,主要從事轉口貿易和原料採購,近段時間費蘭公司運輸大量普魯士王國生產的廉價工業成品及半成品進入荷爾斯泰因傾銷,這極大地衝擊了北部丹麥王國生產的工業產品的銷售。隨著大量的普魯士王國的工業產品漸漸北上,進入更北的石勒蘇益格地區後,終於發生了丹麥人焚燒普魯士王國貨物的事件。當地的德意志人受費蘭貿易公司的挑唆,認為丹麥人這一焚燒行為是針對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因此,針鋒相對,也對丹麥人的貨物進行毀壞與焚燒,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及部分匪徒乘火打劫,故意打、砸、搶,最後雙方發展到人身攻擊,遭成丹麥人與德意志人都有部分人員傷亡。隨著事態無法控制地擴大,由於當地德意志人居多數,漸漸佔了上風,這引起丹麥國王極大的憤怒,指示內閣派遣軍隊進入上述兩地區干預。兩地區在軍管政策的高壓下,很快恢復了平靜。但丹麥軍隊明顯地偏袒丹麥人的作法,引起德意志人極大地不滿,紛紛要求丹麥軍隊撤出石勒蘇益格及荷爾斯泰因兩地區。丹麥軍隊怕再度發生類似的事件,拒絕撤出,由此,卻給自己惹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石勒蘇益格及荷爾斯泰因兩地區發生的一切,全都在普魯士王國內閣和議會的密切關注之下,他們一致認為這是普魯士王國出兵的極佳時機。“以丹麥王國妄圖吞併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藉口出兵是最好不過的了。”俾斯麥深思熟慮,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積極準備對丹戰爭。他認為這樣可以達到一石三鳥之利:首先,可以收並易北河三公國,為統一做準備;其次,可以把對丹戰爭作為未來對奧戰爭的預演;最後,還可以在對丹戰爭結束後製造普奧之間的領土糾紛,以便發動對奧戰爭時有所藉口。
但是,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此一來,歐洲列強的反應會怎麼樣呢?如果丹麥得到俄國或法國的支援,那麼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因此,對於俾斯麥來說,普魯士的當務之急是必須與奧地利結盟,並阻止法國和俄國與丹麥結盟。俾斯麥積極地靈活運用外交手腕,迫使俄羅斯不與其為敵(因為普魯士未插手俄國鎮壓波蘭革命)、又令反覆無常的路易·波拿巴坐失良機、而英國則無大陸盟友可尋,不足為慮,最終使丹麥沒能與任何國家結盟,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支援。
這樣俾斯麥在與丹麥開戰之前在外交上成功地避免了歐洲大陸列強的指責和干涉。現在關鍵的是奧地利帝國的是什麼態度,想來不給它一點好處,奧地利帝國是不會袖手旁觀地任由普魯士王國毫無顧忌地行動的。普魯士內閣決定聯合奧地利帝國共同出兵,逼迫丹麥王國退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事後兩個國家平分上述兩地區,石勒蘇益格歸普魯士王國,荷爾斯泰因歸奧地利所有。
奧地利帝國內閣接到普魯士王國內閣的邀請,欣喜若狂,他們是多麼想在大西洋西海岸有一個出海口啊!它的遠征遠東中國的遠征軍很無奈都是租借丹麥王國的海船運輸的。“如果早有了荷爾斯泰因這一塊飛塊,那將是多麼美妙的事啊!”奧地利帝國的內閣精英們夢想著那美妙的一刻。
公元1853年11月,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借丹麥王國企圖吞併石勒蘇益格及荷爾斯泰因兩地區為由對丹麥開戰。1853年11月20日,普奧軍隊佔領荷爾斯泰因;12月15日佔領石勒蘇益格。短短地一個多月,由於普奧軍隊的強大和普魯士王國內閣首相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說服法蘭西與俄羅斯無意干涉普奧與丹麥王國之戰,丹麥王國很快被打敗了,被迫跟普魯士王國及奧地利帝國簽訂議和條約。根據協議,丹麥國王放棄上述兩地區的一切權力,又根據普奧兩國的私下協議,石勒蘇益格歸屬普魯士王國,荷爾斯泰因歸屬奧地利。至此,普魯士王國成功的邁出了統一的第一步。
每一次普魯士王國想要有所動作,總要顧及鄰邦奧地利帝國的反應,這令普魯士內閣非常惱火,奧地利就像插在普魯士王國喉中的刺,欲拔之而後快。統一德意志聯邦之前,普魯士對奧地利之戰是不可避免的,普魯士內閣決定所有的中心工作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一個對奧作戰的計劃在普魯士國防部悄然實施。
人民根據地駐普魯士代表處主任楊路,曾多次就瑪麗娜的問題跟普魯士內閣交涉,內閣外交部以各種理由推脫,實在不行了,就以“這是人家的家事,政府無權干涉”為由,打發楊路主任。楊路主任還親自幾次到威廉親王家裡去,多方說服威廉老親王,都沒有效果,次數多了,威廉親王反而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