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外。
載著韓盈一行人的汽車開進了村子。剛進村口,兩排鞭炮一齊鳴響起來,隨即,村裡鑼鼓喧天。原來,知道韓盈今天要回家,村裡特意準備了秧歌、舞獅、鑼鼓、“歡迎韓盈回家”的橫幅高高地懸掛在村口。
前面的鑼鼓聲更響了,我不想錯過這感人的一刻,來不及跟村民們多聊,我就擠到人群裡,尋找早已經在拍攝的同事去了。
老韓夫婦本是坐在堂屋裡等待女兒的,但是聽到外面喧囂的人生和鑼鼓聲,老韓夫婦耐不住了,他倆跑了出來,跑向了向他走來的女兒,25歲未曾再見的女兒……
“榮榮,榮榮……”在人群的簇擁下,老韓夫婦淚眼婆娑,和韓榮榮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爸爸問心有愧,該盡的義務沒有盡”回到屋裡,老韓神情地望著韓盈,轉手從抽屜裡拿出一個戶口本和一個新農合證書,“榮榮,這些年來,你的戶口我一直給你留著,家裡再困難,我也給你交著保險的錢啊!我等你回家,今天終於等來了”
韓盈這才明白,親生父母的愛,不是她想象中的那麼吝嗇,這份愛雖然遲來了25年,但同樣是那麼沉重和偉大!
韓盈抱著父母放聲大哭,她終於開啟了這個心結。
當晚,老韓在院子裡、家門外支起了幾十張桌子,大擺筵席,宴請所有的村民。
“老韓有這一天,謝謝大家,我這25年,沒有白等”老韓開啟一瓶酒,敬向了在座的所有父老鄉親。
大批的記者簇擁在老韓和韓盈周圍,當然,中央10頻道的記者也在,不過,不是《走近科學》欄目組,而是記錄人間溫情故事的《講述》欄目組。
“這件事這麼離奇,為什麼不請走近科學的一起來呢?“我問道。
“所謂的離奇,可能只是巧合,我們更關心的是,是老韓的執著“他們如是說。
“可以伸開你的掌心我拍攝一下嗎?“我試探著請求韓盈。
“不用拍了,在上飛機之前還有,下了飛機就沒有了,我也感覺好神奇的“韓盈說完,又緊緊摟住了老韓。
一週後,韓盈回到了廣東,天上的獵戶星座還永恆地懸掛著,他們各自的生活也還在繼續,但這份團圓,也將永遠不再失去……
人的心情如果波浪,有波峰,也有波谷。經歷過激動和喜悅之後,很快便會跌落到失落和無聊的谷底。老韓尋女的事情,著實讓我興奮了一把,但是隨之生活和工作又回到了我最討厭的狀態:不溫不火,或者說是半死不活!
好在在我迷茫的時候,組織上給我來了一個資訊:本市南郊一座小山下,近期發現了多起家畜被殺事件,案情比較離奇,要我去調查第一手資料。
我不得不佩服這個組織的資訊收集能力。我們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我自以為自己訊息靈通,手眼通天,其實跟他們相比,我這點能力簡直是不值一提。
第四十二章 馴狼山下
社會新聞記者,面臨的最大工作難度,其一是疲勞,其二就是新聞線索的匱乏。
對於第一方面,我也是凡人,同樣經常有疲勞的感覺。在第二方面,我常常成為同事們羨慕的物件。
因為在他們眼裡,我的手裡似乎永遠攥著一把有趣的新聞線索,每月總是能輕鬆地完成考核任務。為此,不少同事還向我取經。我只是淡淡地說:“事在人為”,一起都是自己去努力去爭取的,你去交朋友,去掃街,去論壇裡發現……當然,他們從不知道,我還跟這神秘機構有著聯絡。
事發地是在城南馴狼山下的一個小村,小村名為叫女村。這座山名和村名都饒有趣味。所以來到村子,我並不急於直奔主題去採訪,我先打聽起了這山名和村名的來歷。
“小夥子,你打聽這個山名啊?那我先問你,童恢這個人你知道不?”一個在村口修鞋的老頭問我。
“不知道啊,這個人是幹什麼的?”我說。
“聽你口音不是本地人啊,難怪你不知道”老頭笑呵呵地說。
聽老頭這麼說,我不好意思地說:“嗯,不是本地的”。說實話,生活在這裡雖然多年,自己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社會資源,但是自己內心深處仍然難以找到歸屬感。總感覺,這裡不是自己的家。所以每每有人說我是外地人時,我心底總會湧起莫名的悲傷:金窩銀窩,不如家裡的草窩啊!
老頭說,以前,在本縣的大堂裡,有一座九賢祠。這祠中供奉著九位名人。童恢就是其中九位名人之中的一位。馴狼山,正與這個人有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