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對羊肉的排斥,大肉蘿蔔陷的也不錯,至於韭菜,先問下再說。
“韭菜有沒?”我對蔬菜沒什麼瞭解,不知道寒冬地裡能不能長出來韭菜。
穎點頭,“有啊,早上才送過來的,新鮮呢。”
“那就豬肉韭菜和豬肉蘿蔔的吧,嘿嘿。”不提餃子還罷了,這一提起來,我就有點迫不及待。很懷念一家人坐在家裡包餃子的時候,想起父母,心裡一陣酸楚,也不知道他們現在過的怎麼樣了。使勁在自己腿上擰了一把,把自己拉回現實,“二女!去通知廚房,咱三個的餃子今個自己包,讓他們把餡、面和好,一併送來。”
二女聽我吩咐,高興的傳旨去了。
“走,手洗乾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拉著穎洗手去了。
大炕上,餡、面、小案板一字排開;二女擀皮,我和穎包,畫面溫馨。穎雖出身富戶,但受過專業訓練,手藝高超,餃子包的和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一般,擺在一起精緻好看。我屬於業餘選手,僅僅以包嚴實就算合格,捏不到一起的事情屢有發生,不時的向穎求救,而且形狀各異,怪石嶙峋。
看著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我熱淚盈眶心中感嘆,要有辣子就好了。
“二女,取頭蒜過來。”沒辣子也罷,蒜就成。
穎旁邊推了我一把,“晚上別找我,臭的。”
——————————分割線——————————————————
餃子是我國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它又名粉角,餃餌,交子、扁食、餛飩等。據《通雅》一書中的《飲食》一節說,因為它是由渾氏、屯氏發明的,故轉音取名“餛飩”。這種食品,早在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所著《廣雅》一書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時就更已成為“天下通食”。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成為我國南北廣大地區春節必備食品。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裡描述道:“每屆初—……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留面而食之,謂煮修悻,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很及寶石等藏於悻悻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年大吉。”由此可見,大年初一吃餃子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這一食俗一直沿襲下來,據有關史料考證,餃子作為辭舊迎新的食品始於明代,盛於清代。
另一種說法: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以上都為轉載。
強力推薦夢東園大大力作《呂漢》 書號:63012,書好,真的好!
另,強力推薦《走私美女》,書號:65514 走私大大力作,精品。
正文 第七十四章 也許是個發明
小說巴士 更新時間:2010…7…7 16:37:35 本章字數:4082
因嚴寒所至,大唐軍隊對百濟的攻勢暫停下來,但身處後方的長安城卻因為春節的臨近又再度煥發了活力。冬至過後的幾場罕見的大雪讓宮廷舉辦的馬球大賽一拖再拖,眼看著春節將至,只得暫時將球賽取消,待春節過後再擇日開賽。這是個英明神武的決定,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大冷天站到荒涼的場子上訓練球員,對教練和球員來說都是不人道的,尤其是對身子骨本來就虛弱的教練。
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激起了長安人賞雪的興致。這個年代的長安非常溫暖,象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