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2/4 頁)
,去看完它!”
這是很多地方同時進行的對話。
從陌生無感,到奇怪質疑,很多人不能相信的是,竟然是一部電影引發社會矛盾的尖銳突出。就算是水滴石穿,區區一部電影,能滴穿石頭?開什麼玩笑?
於是,更多的人湧入電影院。
他們不是為了休閒放鬆,而是抱著十二分的警惕,打算看完這部電影后,找出破綻,再進行攻擊。
電影開始了,濾過各種字幕,開頭就是男主角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偽裝成精神病入院。某種情況來說,這是對男主角有利的,精神病院,總比監獄好吧。
男主角一開始也是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治療”個三五個月,避完了風頭,就可以離開了了。誰知道,精神病院是一個堪比監獄的牢籠。這裡除了冷臉冷心的醫生,就是各種精神病患——患病的人千奇百怪,有的是天生,有的是被現實逼瘋。
這裡的治療也是殘酷的,有的人進來十幾年也沒治好,除了更加嚴重的精神病,身體也受到各種傷害。可是,沒有一個人敢對親戚探看的時候說出來。
男主角作為“正常人”,根本受不了這裡壓抑的氣氛。他抗議每次分發食物的方法,抗議不聽話就關四肢捆綁關地下室。問題是。精神病醫生還有護士,根本不在乎,試圖挑戰他們權威的人多了,新進來的通常不懂規矩。
他們“教”男主角規矩。手段多的是。針刺、電療,還有催眠引導,男主角跟小白鼠一樣,被剝光了進行醫療教學。
電影進行到一半,許多人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全心投入了影片中,時而氣憤,時而悲哀。人心都是共通的,所有人都在想,假如我是那個男主角。我進了精神病院,該怎麼做?大概也是跟男主角一樣吧?試圖反抗,不然就跟其他精神病人一樣,深受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雙重壓迫。
男主角計劃逃跑——這也是正常人的想法。在精神病院生活的三個月,能活活把正常人逼瘋!不逃。還能繼續呆下去嗎?他打算帶著病友一起逃,也是應該的。大家同甘共苦不容易,一起奔向新生活。要是成功的話,就是美好的大結局,人人歡喜。
誰知道,那個智障被護士三言兩語恐嚇,將全盤計劃都說了。
智障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在精神病院待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都長。男主角是很照顧她,她也不想出賣男主角,但是她太害怕了。當她瑟瑟發抖,一邊背叛了病友們,一邊痛哭流涕,縱然想怨她。也恨不起來。
智障只有七八歲的智商,她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沒人看守的晚上,她用破碎的瓷片在手腕上割了十幾道口子,血流了一地。
她死了。
跟她相處多年的護士只是埋怨血不好清理,沒有人傷心。
而男主角。因為“大策劃”,惹惱了精神病院的上層,他們用“治療”的方式,割掉了一部分男主角的腦部,讓他永遠的變成了“精神病”——無比順服聽話。
從一個或蹦跳亂的正常人,變成徹底的精神病,這是何等的諷刺?
影片結束後,所有人的心裡都沉甸甸的,想找個人,說點什麼?又發現言語多麼蒼白無力,有千言萬語壓在心底。
是誰,創造了精神病院的“規章制度”?將病人一切合法的權利剝奪了。
是誰,用冷酷無情的手段對待病人?因為病人是社會遺棄的“瘋子”?
誰規定的?他們是神嗎?
在正常人都會被逼瘋的環境裡,要怎麼看待這個赤果果讓人崩潰的世界!
從電影的角度上看,《瘋人院》是無比成功的,因為看過電影的人,沒有嘻嘻哈哈,轉頭就忘,也沒有一臉不屑,吆朋呼友到哪裡去玩。大家都沉浸在影片創造的極端環境裡,反思著自己。
你是哪一邊的?你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類似的情況?當時你怎麼做的?是不是默默忍受,然後讓那些面孔可惡的“醫生”“護士”越發囂張?
《瘋人院》藝術高度,不說絕無來者,至少電影發明後的一百年內,從未有過!它令所有看不起梨園戲子,評之為“下九流”的人振聾發聵——看,這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可是,誰看完後,只當它是一部電影?
它殘忍的揭露了生活的本質,就是有一部分人,凌駕於另一部分群體之上。
觀看的人越多,越多的人反思。那些抱著攻擊想法的人,痛定思痛,竟然有人倒戈了。
也不能說倒戈,只是覺得自己的身份,應該站在這個陣營裡,而不是服從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