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2/4 頁)
法術即可。”
明度子雙目欲裂,這是怨氣在作怪,但只幾個呼吸之間,明度子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扔了過來,並說道:“還未請教到前輩道號,還請前輩明示,以便晚輩謹記在心!”
徐殊一把就抓住那捲書看了看,然後收進乾坤袋之中,然後笑道:“無需客氣,小道名叫徐殊,號清雲真人。”
明度子默唸兩聲,召回蒼鷹,扶起兩眼空洞的明淨子就掠上天空,只幾個瞬間就不見了影子。
幾人回到泰山,林峰臉上的陰霾一掃而空,林峰對兩個徒弟道:“快去置辦些好酒回來,再去山林裡抓些野味兒回來把我那支千年老參全部燉了,我要好好與徐弟喝一番。”林峰說著,臉上都掩不住笑意。
姚劍平和姚秋鳳兩人聞言趕快去了山下。王文華笑著道:“徐真人,到今日才知道真人真的是法力無邊,神通無量啊!這育元門,也應該會死心了吧!”
王文華此言一出,林峰接著道:“王道友,此事無需擔心了,育元門肯定不會再來了。門派雖然要臉面,但此事本就屬於我與這個明淨子的私人恩怨,而且育元門還不佔理。他們不得不放手,因為我好對付,但有我的徐弟,他們承受不起那個痛。此事還真虧得我這徐弟啊!”這話在理,明度子也是這麼想的,因為在修仙界中來說,猛到徐殊這種程度,育元門要滅徐殊不是不行,那最少也得掌教帶上所有的幾個長老全上圍追堵截才能保證,而且十有**還得在徐殊拼命之時折損人手。面子,是在弱者面前才需要爭的,兔子就從不在獅子面前要啥面子。
徐殊過得好半晌,才嘿嘿一笑,點點頭道:“林老哥無需客氣,既然兄弟相稱,那就自當守望相助。不過林老哥還需稍謹慎一些,須防得明度子小人之心。”徐殊可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輕鬆,剛才的惡鬥,徐殊一身的法力幾乎是點滴不剩,只是仗著有異常強大的神魂才沒當場丟醜。
王文華和林峰都點點頭,兩人當然看出徐殊也是在死撐,但兩人也不得不服氣,如果換了他倆隨便哪一個,現在還能動的話就鐵定是屍變了。在兩人的眼裡,徐殊那是神通強大、有情有義,真是值得一交之人。王文華到現在,早已沒有了不服氣,徐殊的手段和實力,讓他不服不行啊。王文華思考了一下,說道:“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育元門行事如些乖張,今日受此教訓也是因果迴圈,能明此理固然是好事,尚還不明者,異日必有惡果可嘗。我輩都乃體天悟道之人,這行善積德之心也不可忘啊!”
林峰點頭道:“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啊!種因報果,此事可真不枉啊!”現在的理論當中,普遍認為因果學說是佛家理論,實則不然。在中華大地上,道教是遠早於佛教的,而道家也早就有因果學說提出,只不過道家注重的是今生今報,佛家後來提出的今生後世報。造成後人最大誤會的原因就是道家祖師就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留下,偏偏還咬文嚼字,似是而非,非道門之人不傳;而佛家卻有佛經三千部,說得更加具體,人人都可理解,哪處香火廟都在傳頌,所以後人都以為因果學說是佛家提出的,而且還是佛家的當家理論。這事如果老子從墳裡爬出來知道了,也鐵定又要被活生生氣回去。
徐殊當然不能相信這個,他要相信了的話,那他的道心肯定就像青樓女子的衣服一樣鬆鬆垮垮、一拉就掉了,徐殊唯一的善心,那就是殺人殺得還算痛快。因果之道,當然有道理,不然也不會得到大家的承認,但究因果之說的核心思想來說,積善不一定就會有善報,但廣積善肯定會有善報,積惡也並不一定有惡報,但事事做惡肯定就有惡報。徐殊從不刻意行善,也不望善報,他也不刻意為惡,但他為惡的時候鐵定是斬草除根,所以他也不擔心惡報。因果之說和神仙一樣,信則有,不信則無,所以道家還有一個理論就是入不入因果。一個人信因果,掉進了因果之中,就像信神一樣,那你就得時時拜,時時積因候果,一個人不信因果,則稱之為不入因果,那也就無需事事開口因,閉口果,你愛咋搞就咋搞,當然因果的神仙也就不保佑你。這些說法,在徐殊看來,純粹是心理作用,信者能堅定道心,解答心惑,而徐殊自己,則早就註定,是那不落因果之人,該搶就搶、該殺就殺。
王文華又嘆道:“道之一途,虛無飄渺,仙道之途,更是魔障叢生,我輩之人,大道難覓啊!”
徐殊聽了呵呵一笑,說道:“王道友,道雖飄渺,但卻前人道路可?,有前人言語可教,前人無師無言皆可行,我輩又如何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