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晨經安東前往德川。
正當彭德懷在安東察看地形,聽取駐軍領導彙報部隊渡江準備情況時,12日晚上,聶榮臻打來電話,說情況發生了變化,蘇方表示空軍未準備好,暫時無法支援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要彭德懷火速回京開會。同日,**來電指示,13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請高崗、彭德懷明日來京一談。於是,彭德懷立即趕夜車回瀋陽。13日中午,他和高崗回到北京,聶榮臻對他們說:“下午要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出兵問題再次討論。”
經徹夜討論後,政治局同志一致認為,即使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也須立即出兵援朝。會議號召要自力更生,發揚我軍歷史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豐富經驗,克服各種困難,即刻入朝迎擊冒犯之敵。聶榮臻在回憶**在政治局會議上對是否出兵援朝作戰時寫道:“對於打不打的問題,**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同志對這件事確實是思之再三,煞費心血的,最後才下了決心。”中央作出最後決定後,彭德懷為防止部隊對出兵援朝產生懷疑和鬆懈情緒,立刻在中南海給與他同機飛回北京正在軍委作戰部待命的成普打電話,讓他給志願軍參謀長解方發出急電,要求志願軍各部繼續做好出國準備。
就在13日政治局會議結束後的當晚,**給在莫斯科的周恩來發了火急電報:“(-)與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二)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政治局緊急會議結束後,**還與高崗、彭德懷進一步研究了志願軍出國時間、渡江方案,以及東北對志願軍後方供應保障問題。14日全天,**與彭德懷又詳細研究了志願軍的出兵和作戰方案。**問彭德懷:在這種情況下,可不可以打,蘇聯是不是完全洗手?彭德懷說:就是半洗手,也可以打。最後,**講:即令打不過也好,他總是欠我們一筆帳,我什麼時候想打,就可以打,否則我們將來再想打,就無口可借了。**與彭德懷最後確定志願軍各部於10月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至元山線以北適當山嶽地區組織防禦,待機殲敵。10月14日21時,**將**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作出的關於立即出兵援朝的決定和第一步作戰方案及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方針和部署,電告在蘇聯的周恩來,其要點如下:
“(—)我已告彭在他到德川研究情況後,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元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韓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弱之一路。。。。。。。(二)美軍現尚停留在三八線,它進攻到平壤需要時間,由平壤再向德川進攻又需要時間。。。。。。(三)我軍決於十月十九日開動,先頭部隊步行二百公里至德川需七天,休息一二天,可於十月二十八日在德川、寧遠以南地區開始構築工事。全軍二十六萬人渡過鴨綠江需要十天時間,即要到十月二十八日才可以渡江完畢。(四)為著準備十一月內在敵進攻德川區域時打一個勝仗,我們決定還是出發二十六萬人(十二個步兵師、三個炮兵師)均開進為好。。。。。。(五)在我軍開進半數修築工事期間,朝鮮人民軍方面還是繼續抵抗,儘可能遲滯美偽韓軍前進為有利。”10月15日清晨,彭德懷乘飛機自北京飛回瀋陽。這一天他在瀋陽一面部署志願軍出兵援朝的各項準備工作,一面又利用短暫時間視察了鞍山鋼鐵廠和瀋陽兵工廠。因為他知道東北是中國重工業基地,打仗要靠重工業,戰爭的勝負,除了人是主要因素外,武器裝備是重要的因素。
這天,由於聯軍已全面開始圍攻平壤,平壤危在旦夕。金日成首相特派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前來瀋陽會見彭德懷,要求中國儘快出兵,並希望與彭德懷早日會面,彭德懷告訴樸:“我們中央已最後決定,預定自10月18日或19日開始,部隊分批渡江,希望人民軍繼續阻擊敵人,遲滯敵人,我同高崗今天要趕赴安東,去部署13兵團渡江計劃。。。。。。”
第八十一章 同舟共濟(之一)
--**託病不出。彭德懷臨危受命,**興奮地說:好哇!看來你是百分之百地支援我的意見囉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英勇作戰,一開始打得很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