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用不同的、帶著點酸性的染料煮泡,然後用川蠟或巴西蠟“上光”,嘿!真能唬人呢!
第二種染色法,是仿出土時的“土鏽”效果。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把黃土用膠水兒給粘在所謂的“玉器”上,有粘得結實的,您用手都摳不下來。現在地攤兒上能看見佈滿斑斑“黃土沁”的“古玉器”,大多都是用這種方法炮製出來的。在這兒給您提個醒吧,省得您一看見“土沁”就暈菜!
第三種染色法叫“叩鏽法”,這可是個古方兒,一直流傳至今。據說呀,在清朝大概是乾隆年間,江蘇的無錫一帶,有一位玉器造假高手,叫什麼名字沒有記載,人們只知道他叫“阿叩”。這位“叩兒爺”發明了一種偽裝古玉的方法,嘿——那叫一個絕!據說今天的故宮裡都還留著他老人家的“作品”呢。他把那些“毛坯玉”也就是玉器的半成品和一些細碎的鐵屑攪拌在一起,放在大水缸裡,然後將煮開了鍋的老醋猛然澆灌下去,這也叫“淬醋”。封好了以後埋在潮溼的地方,等十來天的工夫取出來,再於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埋在人來人往的大街的土路下面,讓千人踩萬人踏。為什麼要這麼幹?誰也說不清楚,反正是有他的“道理”。再約莫兩三個月後“出土”,嘿!出土的“古玉器”上邊佈滿了“橘皮紋”,紋路中滿是鐵鏽斑呈暗紅色,再用開水煮上一煮,嘿——就大功告成啦。看上去它要是不像“古玉”才怪呢!然而要想“破”這個“局”,據說得耗費幾年的“盤工”(就是在手裡撫摩)。真玉的沁是“盤”不掉的,而“叩兒爺”的玩意兒慢慢就“褪色”啦。可是他孃的好幾年都過去了,文玩講究的是“出了門就不認賬”,您說吧——這事兒哪兒“說理”去?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玉碎(12)
第四種方法叫做“偽造黑斑”法。據說古玉在地底下會受某些礦物質的“影響”,產生所謂黑斑,這也是“古玉”斷代的重要“依據”呀!所以,造假者是決不能忽視的。方法是把“玉石”在開水裡煮熱,然後用浸溼了的破棉花把石頭包好再放在鐵篦子上用火燒烤,等把棉花燒成灰燼的時候就往石頭上抹蠟,一邊翻個兒一邊抹,一定要抹得均勻才能出效果。這麼跟您說吧,如果往上邊撒點兒孜然或辣椒麵兒,一邊翻烤一邊喊:“哎——香噴噴,外焦裡嫩啦!”就跟烤羊肉串兒一樣了。您別光聽著覺得可樂,這種帶著“黑斑”的假玉器,欺騙性特別大,地攤兒上這類“寶貝兒”多了,稍不留神就讓人打眼!
第五種方法是偽造“雞骨白”,在古代玉器中尤其是南方一帶出土的,比如良渚文化玉器等,可以偶爾見到一種類似“煮透了的雞骨頭”的顏色,俗稱叫“雞骨白”,學名叫做“石灰沁”。這種“沁色”的出現,有人說是玉石在地底下受“地火”所侵而成的,這是胡說八道。真正原因是質地比較疏鬆的玉石在大自然中的鈣化結果,並不神秘。但好古人都認為,凡有“雞骨白”沁色者,必是名貴的“上古”之物!它既然有人“喜歡”,就有人琢磨不是?其實這所謂“雞骨白”再容易仿製不過了,把次等的白玉或者岫巖玉放在火裡燒烤,快燒透的時候用冷水猛潑。還有更簡單的,乾脆用硫酸泡,於是乎那“雞骨”之“白”就“應運而生”啦。找塊破布沒事兒的時候就擦巴擦巴——嘿!不是“紅山”就是“良渚”,至少也是他孃的“戰國”的!
第六種叫“褪光法”,這與前邊說的不大一樣,是專門仿製傳世作品的方法了。玩兒玉的都知道,傳世玉器有一種獨特的溫潤光澤,全無出土文物上的那種滄桑或者斑駁。所以就不能來“硬”的,得用“軟”功夫,尤其是加上雕刻之後,這就得用“褪光法”了。說通俗些就是把玉器上邊的“賊光”給去掉,瓷器不是也講究這麼個“法兒”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糠麩皮摩擦,糠麩皮裡邊含有油分,這樣“盤”出來的玉器會有一種看上去較為自然、柔和、滋潤的光澤。據說舊社會不少“傳世古玉”都是這麼“盤”出來的,您知道要想“盤”出能唬人的效果來,得“盤”多少年嗎?這麼跟您說吧,一個剛進門的學徒,後來都成掌櫃的了,手裡這塊玉保不齊還沒“盤”好呢。那時候的藝人是真肯下工夫。現在已經沒人用這種費力不討好兒的笨法子捯飭玉器嘍。唉——要說這些玩意兒流傳到今天,它也得是個“寶”了,只是說不清楚都賣到哪兒去了,興許哪個拍賣會里就有這類東西也說不準?所以甭管在哪兒,甭管是什麼專家,要是有人指著一塊白玉愣說是什麼什麼時候的“傳世品”,您可千萬別往心裡去啊。在這種玩意兒面前您不認得它吧?您就是“孫子”,您要是憑經驗有本事認得它,也千萬別吱聲